文/张亚良
以书为名向来是文人墨客的雅举,我自诩爱书之人,但我读过的书并不多,真正能读懂读透的书更是屈指可数。我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我对书的热爱绝对不亚于书读得比我多的人。
这几年更是买了很多书(大部分都已看完),书柜的容量已经无法支撑我日益膨胀的囤书欲望。我对书的爱惜近乎于一种病态。平时书的封面脏了我会用水来蘸湿毛巾,然后小心翼翼的去擦拭书的封面,朋友借去看我会再三地提醒必须要“完璧归赵”,我会在凌晨五点半开厕所的灯,然后搬张椅子到阳台去看书,直到同事忍无可忍我才罢休,更甚者我竟有过晒书的壮举。
那是去年冬季,因为长期的空气回潮,宿舍湿气严重,书、被子、衣服等等都沾了湿气。次日出了太阳,公司的同事都争着晒衣服和棉被,而我却将几十本书拿到楼顶去晒,一时楼顶白晃晃的一片。同事见状笑着调侃我说:“晒书好啊,晒干了你就可以当成萝卜干来吃了”。我听得懂同事的弦外之音,他在提醒我,怕我对书的热爱过度沉迷而疏忽了眼前的世务。在世人都在汲汲于名利的时代里,有谁还会浪费时间来读一本书?也许我也该跟身边的人一样,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投资、炒股,毕竟这些才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生活注解啊,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有时间就手不释卷,足不出户。
也许正是因为过去书读得太少以致我现在对知识有一种敬畏,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我。爱书的人对书的情愫不是旁人所能理解的。我爱书,但不为图得高雅的虚名,也不为博取外界封以斯文的尊称,而是因为在我充满了困惑的年纪里,书本让我找到了直面生活和人生的勇气。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痛苦压抑的夜里让人喘不过气,但在这一刻如果我们翻开史铁生书,刚好看到他说的那句话:“既然我们选择了活着,为什么要选择痛苦的活着?”看完后,我们是否有如梦初醒大彻大悟的精神快感?这时候你是否发现黑夜也变得明朗温柔了起来?风雨声是否也从激人烦躁的吵闹声也变成音律婉转的夜曲呢?
生活总是免不了一些烦恼,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选择来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无法在坚持与放弃之间作出适度的平衡。我即将要面临的正是一个让人难以取舍的困境:一是稳定的工作,二是创业的机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之?取之?我设想了一千个留下坚守原来工作岗位的理由,留下来生活安稳,有保障,但生活日以继夜的重复着机械般的过着,人生不再有起伏,生活一滩死水;但是离开后,等待我的即将是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了生活的保障。
有时候我在想,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从一出生就以赤身裸体的姿态来到这个世界,后来我们不满足于原始的生命形态,我们便穿上了衣服。如果我们拥有生命自一开始到结束都不曾有任何改观,那我们拥有生命有什么意义?
不满足于固有的形态,为了能超越固有的形态而勇敢的追求和探索,这才算是真正的活过。而反观我现在的生活,千篇一律,那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所以我决定选择离开,尽管颠沛流离又如何?
历史名人之最莫过于苏东坡这位伟大的“千古文雄”。苏东坡仕途坎坷,一贬再贬,颠沛流离。最后被贬到蛮荒之极地——海南岛(古称:儋州),在古代的贬官中乃“千古第一人”。其历尽苦难后,在北归的船上毅然写下了这样笑傲苦难的豪迈诗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我不敢以东坡自况,我即将面临的颠沛流离在他所经历的苦难面前不过就是沧海一粟。苏东坡是个高度,虽然难以企及,但只要我们仰望着他就不怕攀越的艰辛;他更是一个苦难征途上的先行者,只要我们眺望着他远处的背影就有勇气去风雨无阻。
与其说是书本让我了解到有苏东坡这么一位让万世奉为精神圭臬的伟人,不如说是书本让我找到了去面对充满了选择的生活的勇气。
离开后,书柜上的这堆书就要跟着我颠沛流离了,但我现在不再担心该将它们安置在何处而发愁了,因为书的归宿不应该是皮箱和书柜,而是我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