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开往桂林的动车,看完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这是一本看后,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演练、反复实践的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肢体上的暴力已不太常见,但语言上的暴力却随处可见,所谓“异化的沟通方式”。
书中举的有关应用非暴力沟通例子非常震撼,很有说服力。 作者马歇尔博士在35年的从业经历中,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原则,扮演着和平大使、纠纷调解员、心理咨询师、亲密关系重建者以及外交谈判官等等多种角色,化危为机,化险为夷。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察觉,而非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这四个要素分别是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在此赘述书中的要义意义不大,读书对读者来说最大的益处是如何把读书的精要与头脑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化合物。我在此把读完此书后印象最深刻的三点与大家分享,也希望自己能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之中。
| 沟通大忌:下判断
我们通常喜欢或习惯针对某一件事做出判断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或者价值观。殊不知,轻易下判断,不仅暴露自己的狭隘、无知,也对沟通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下判断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分别心,也是要不得的。
“XX是一个非常多愁善感的人。”
“我无论怎么做,老板都不会说我好,我认为他就是不喜欢我,对我有意见。”
“异化的沟通方式使用道德判断、进行比较、使用命令的口吻或强人所难,这些都会使我们自己和对方的心灵之间产生隔阂,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以及淡化我们自己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
我非常喜欢的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把这句话搬来类比,在给某件事下判断时,还有另一片广阔的天地,我将在那里等你。
与其下结论,不如多问几个为什么?问为什么某某会表现出在我看来比别人更加敏感?为什么老板没有注意到那些我认为他应该注意到并且得到表扬的事情?我们的天地是不是就比之前宽广了一些?
|吝于表达感受,无论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是聆听他人的感受
昨天下了火车,我们打车来到宾馆,随后找地方吃晚饭,我因为坚持己见,先生有些不耐烦,急脾气的他责备了我几句,我听后自然非常难受,碍于婆婆在边上,又不能发作,但不表达出来,也让我有些委屈。正好火车上看了书,于是决定实践一下:
“大家出来玩本来就是图开心,我纵然有什么不对,你这样说我让我本来非常开心的心情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打不起一点精神。。。”先生见状,语气顿时缓和了不少,虽然没有道歉,行动上已经表示道歉了。
感受没有对和错,感受真实存在,所以对方较容易接受。如果我回击说,“你凭什么这样说我,你太不尊重我了。”他肯定不能像接受感受的反馈那样接受加在他身上的这个想法。
可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表达太少了,平时我会和不同的客户见面,听取他们的想法,然后帮助他们做家庭理财规划,其中不免会涉及家庭隐私和财务信息。
“我老公非常爱这个家,他工作也非常努力,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关注,我就是不明白,他为什么不愿意把他在xx处的婚前房子卖掉,这样我们就可以买一套大房子,孩子的学区房问题也解决了。我认为他就是自私。”
这时候最需要问客户的是:“你是不是感到孤单,希望老公能够多支持你一些?”
|我们的感受源自自身,理解了这些感受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我们自己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责备自己,会让我们陷入低落;指责他人,又会让我们面目可憎。只有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才是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这也是非暴力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总结一下我的Main takeaways:在评判的天地外有更广阔的天空,让我们在那里相会;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哪怕这会让你看上去软弱,但感受不会欺骗人,对方会更容易接受你对自己感受的表达,同理,善于询问他人的感受,而不是限于无休止的道德、是非判断;最后,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听到不中听话的时候,我们有四种选择,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做生活的主人,既关注自己的需要,又关心他人,但我们意识到我们无法为他人负责。
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知道了道理,不去实践,就是不知道。以此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