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对现在的生活有种远离尘世喧嚣之感,这绝不是基于“大隐隐于市”的高人境界,而是面对周身环境的无奈选择。
地处北非大陆,阿尔及利亚虽说是非洲的天堂,却活像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我只能过着最简朴的生活。不仅如此,在恐怖分子阴影笼罩着的阿拉伯世界,我出于安全考虑,不再游走穿行于街头巷尾;不再驻足于街边的小吃摊,大快朵颐……生活简单得像一盘生拌菜,原汁原味。还好,有一些小乐趣能添些佐料。
总的来说,二十多岁的人本应该活蹦乱跳、光彩照人。而我在工作之余就像个老人家,或是弹琴、运动,或是在15平米的安乐窝里看书、写毛笔字、养花草,就差一只慵懒的猫窝在我的腿上。虽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还美其名曰“修身养性”,但有时还是按捺不住一颗想疯想野的心。可在这资源匮乏的非洲天堂,你就是匹野马,也没有草原让你驰骋。这里除了飙车钻空还算有速度外,就没什么能谈得上速度了。其生活节奏较之国内简直就是乌龟的步调;慢慢悠悠,不急不缓。国家的福利补贴养出一帮懒汉。他们的一大休闲方式,便是大白天蹲坐在街边,看车来车往。在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绝对不能长期待下去,否则,人会变傻,变呆。
如果说人往高处走,我不知道自己来此地工作是不是明智之举。不过,生活的本质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重在体验。前段时间的热播剧《欢乐颂》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在这里的我与那些北漂上漂的差异。他们起早贪黑,天还未亮便睡眼惺忪地挤着公共地铁去上班;中午吃个简餐或在微波炉里热个便当,有时间了趴在办公桌上小憩一下;下班后才拖着一身疲惫,七八点回到住处,或许还要加个班。奢侈讲究的,在外面开个小灶;节俭凑合的,回家下碗面条。每天最爱的或许就是那软乎乎的床。什么诗和远方,对于还在思考如何解决生存问题的人来说,不过是画饼充饥。
我呢,过着类似军式化的封闭生活。吃食堂、住板房,安稳地窝在方圆不过五十米范围的工作生活区。不用早起挤地铁;不用考虑每天吃什么、房租怎么交;中午还能躺床上睡一个小时,下了班也有精力去锻炼身体。没事还吐槽一下食堂的饭菜,抱怨下周末枯燥的生活。发了工资,像貔貅一样只进不出。山高路远的,最多不过逛个淘宝孝敬下爸妈。没有KTV,只能玩唱吧自我陶醉、自我欣赏;没有电影院,只能偶尔享用一下微投播放电影,来个家庭影院;没有繁杂的人际往来,只能自个儿得闲喝茶看书。
我的确是有功夫去想诗,去想远方。可我还会想成长与艰辛的关系。人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好像吃的苦与成功之间正相关。我少吃那么多苦,是不是我成长得就会比别人慢?可还有一句话是:“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所以,要会吃苦,吃必要有用的苦。我在这看似安逸且不紧不慢的状态下,更得学会自讨苦吃,免得像温水里的青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会选择非洲?我还是那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这第三世界,而不是听A听B的第三方描述。我是做好吃苦的准备过来的。在阿尔及利亚,或许因为人种的原因,很难产生身处非洲的感觉。由于工业发展的滞后,物资基本依靠进口,因此我依旧能享用欧洲的小零食,还常常用到中国货。这里有类似家乐福的大型超市;有集商店、娱乐及餐饮为一体的商业中心;有3G网络。一切看起来,没有想像得那么落后。竟然还有朋友问我:他们穷没鞋穿,你是不是也入乡随俗,不穿鞋。这问题就好像一个外国人觉得中国人还留着长辫子一般可笑。我觉得,我们一些人看待非洲,就像欧美人依旧用老眼光看待中国一样。其实,我总想发现点什么不一样,但可能是因为不能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所以总肤浅地停留在失望的状态中。
这种失望还源于异乡别地也充斥着浓厚的中国味,毫无新鲜和正能量的因素。比如小商小贩能用中文报价,连一家法国餐厅都有专门的中文餐单,甚至“你好”“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普及率极高。可我觉得,人家不过是看上中国人腰包里的钞票而已。又如在这个相对落后的社会,腐败程度更严重。随便一个小角色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暗箱操作,没有原则、没有制度。在机场行李托运超重,塞点小钱相安无事;交通违规要扣驾照,给钱私了,然后换上一张得便宜卖乖的嘴脸。看来,中国人钻空子的能力还真是在海外发扬光大了,中国人市侩的处世哲学的确适合这类需求层次还在底端的社会。
身处此地半年多,我觉得除了这里的天和云,离开后应该不会别有他恋。洗练的天,低垂的云,让我离自然更近;变幻的天,多样的云,总让我情不自禁地定格留影,发给国内还在受雾霾之苦的家人朋友。
总之,不忘初心是我的平衡点和支撑点。多方面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特别是有在非洲工作生活的机会。日子虽简单,却是一种修行,在自我相处中,感受每一份“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