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有没有压制不住内心的情绪,过度惩罚孩子的经历?
今日刚一下楼,便遇见了神色匆匆的女友小莉。小莉是一个刚生二胎的母亲,大女儿已经上小学了。
我见她步伐紧密,神情慌乱,便忍不住好奇地问她怎么了?
她赶忙拉住了我的手,向我倒起了苦水:"今天放学后,大女儿回来,作业没写便跑出去玩了。一回来,便伸手要钱要买漫画。我认为看漫画影响学习,说什么也不给她买。"
谁知女儿竟然翻起了白眼说:“别人都可以买漫画看,就我不可以。整天就知道疼那个小的,一点不顾我的感受。”
最近照顾宝宝,我心情特别烦躁,听到她的话,我火冒三丈,大声呵斥:“不给我省心的东西,我照顾你妹妹已经够辛苦了,不好好学习,还给我添乱。要什么漫画书,赶紧写作业去。”
大女儿听后哇哇大哭起来:“你就是偏心,我就要漫画,我就不写作业,不买漫画就再也不写作业。”
听到这个我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把她抓过来,在屁股上打了几下。
被打之后,大女儿哭着跑了出去,到现在都没有回来。
现在我真的很后悔打了她,真的很担心她在外面的安全,现在我们全家都出动了去找她。
说完便急匆匆离去。
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
2.
最近网上铺天盖地传来小学生受罚自杀的事件。
湖南一小学发生小学生跳楼事故,跳楼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据了解,事发学校为新化县实验小学,跳楼学生是一名六年级学生。
事发当天,老师调了他的课桌位置,疑似心生不满,被老师罚站在走廊后,跳楼身亡,引发悲剧。目前,公安机关以及介入调查,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官方尚未公布调查结果。
湖南一小学发生小学生跳楼事故,跳楼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据了解,事发学校为新化县实验小学,跳楼学生是一名六年级学生。
事发当天,老师调了他的课桌位置,疑似心生不满,被老师罚站在走廊后,跳楼身亡,引发悲剧。目前,公安机关以及介入调查,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官方尚未公布调查结果。
一篇名为《男孩留自杀字条离家,父母寻5天未果:回来吧,不逼你学习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大家纷纷呼唤孩子,看到文章后能尽快回家。
为了避免悲剧发生,我们有必要掌握对孩子惩罚的方法,适当把握惩罚的“度”。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多用剥夺式惩罚,少用施予性惩罚。
什么是施予性惩罚?指孩子做出某种不良行为之后,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施予某种厌恶刺激或施加某些痛苦。比如体罚,批评,挖苦等等。
什么是剥夺性惩罚?指孩子做出某种不良行为之后,家长和老师剥夺其喜爱的刺激,以减少受惩罚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举个例子,若孩子没有及时完成作业,就不给他上网玩游戏。
使用剥夺性惩罚的好处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用吊胃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不会发生伤害。
其次,要做到先教后罚。
小孩判断是非的标准往往不太成熟,带有一定功利性和自私性。家长必须给予正确引导。在惩罚之前进行循循善诱的教导,有利于舒展学生的情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惩罚。
即便当时小孩似乎表现出对说教的不耐烦,但是小孩或许只是碍于面子或者情绪,事后冷静下来,还是会有所改过的。不要担心小孩不会把你说的话放在心上,只要言之有理,久而久之,他就会接受你的说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千万不要小看循循善诱的教导。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相信你的教导定会如潺潺流水,最终汇聚大海,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
再次,要及时惩罚,言出必行。
很多父母经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你要是再玩游戏,我就要打你了。”
“再不听话我就要动手了。”
“还敢顶嘴,小心我抽你!”
“再玩半个小时,就关掉,否则再也别玩了!”
每次说完这些话,有多少家长真正实施了惩罚。
最后小孩就认为,你就是说说而已,不会打我,便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看,惩罚的心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条件反射。
在条件反射中,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匹配,其间隔时间越短,往往效果越好,立即给予相应的惩罚,因为此时此地此事的行为得到的惩罚,往往给孩子最强烈的印象。
最后,父母对孩子要严爱并重。
严能升威,爱能亲人。严和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父母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才会对父母产生足够的信任感和敬重感,才会乐意接纳父母的教导。
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问题,不能过分苛责,更不能把自己儿时未达成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3.
小莉的大女儿之所以在被打后逃出家门,是因为小学生处于这样一个阶段。
1、敏感:青少年自尊心比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自尊受到了威胁时,能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会生气,神经过敏,多疑。
小莉困在刚生完二胎的泥沼里,没有感受到大女儿的情绪,无意中“偏袒”了小女儿,忽视了大女儿的感受。
敏感的大女儿在这次争吵中闻到了偏爱的气息,便一股脑儿把自己的怨气宣泄出来,用不做作业要漫画来声讨母亲的爱。
2、叛逆:因为小学生处于转型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的加强,渴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管教,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子感到反感。同时,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会有逆反心理。
小莉的大女儿已经有些小小的叛逆,被打屁股后面直接跑出去不回家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我们必须谨慎使用惩罚方式,好好掌控惩罚的度,防止悲剧发生。
3、嫉妒:对别人的优点具有嫉妒心理,对自己的被忽视耿耿于怀。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外貌等),表示不开心,自我伤害,怨恨,愤怒,甚至是破坏性的消极情绪;对老师家长的忽视,表示愤怒,不甘心,甚至郁郁寡欢。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希望自己的闪光点被老师或家长看见。有些在学校或是家里表现调皮的孩子,或多或少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不要过多得强调邻居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这只会大大地挑起孩子的嫉妒心。
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惩罚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鞭子,但切不可成为伤害孩子心灵的利剑。掌握科学的惩罚方式,适当把控惩罚的度,这是亲子关系至关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