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亲身经历Chapel里那一切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感慨万千的。
虽然从小家庭教育里没有任何宗教元素,但其实家人还是多少有点偏向佛祖的。
我想到就在出国前的不久,爸爸被查出身体有状况,在动手术的前夕,妈妈带我去玉佛寺祈福的场景。寺院里烟雾缭绕,到处是烧香拜佛的人,或神色凝重,或谈笑风生。
我看到妈妈热泪盈眶,抽泣不止地拜着菩萨。随后平时极其俭省、给自己买件很便宜的新衣服会纠结半天的她,拿出身上全部的几张百元大钞,颤抖着往几个功德箱里塞下。
我在一旁看得心疼不止,却又无能为力。我顾不得悲痛,赶紧似懂非懂地学着祈祷起来。
直到如今,我还记得当时那前所未有的无助感。那是我截至当时的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刻。
又记起初中有一趟妈妈去学校开家长会拿终考成绩,在家里等着的我,也许是预感到成绩会很难看,也许是出于之前看太多电视、打太多游戏的愧疚,突发奇想地跪在地上,对着窗外的天空,竟开始双手合十地拜起佛祖来,完了还不停地磕头。
这样一连串自创的动作不断反复到妈妈回来。
在她开房门进来的时刻,我紧张地看着她,期待奇迹的出现。
然而,奇迹没有发生,等着我的是妈妈一顿批评。不过她不是太恼羞成怒,不知道这算不算菩萨保佑。
小时候对教堂唯一的印象就是可以举办婚礼。
古老的教堂门外,宽阔平整的绿草地上,一排排白椅子整齐地摆放着,一位位盛装出席的宾客祝福着新人。那些香港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虽然参加的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香港人。
“你愿意娶这位女士为你的妻子,无论贫穷或病弱,与她不离不弃,共度一生吗?”和善的神父对一身燕尾服的新郎问道。
“我愿意!”男主角回答得斩钉截铁。
“你愿意嫁给这位先生,使他成为你的丈夫吗?”神父又问身披雪白婚纱的新娘。
“我愿意!”女主角羞羞答答道。
“你们现在可以互换戒指,然后亲吻对方。”神父莞尔一笑道。
甜蜜一刻,掌声响起,花瓣飘洒……
那时候见识少,只感到画面如此令人神往,如果将来遇到了心爱的女孩,为她举办这么一场婚礼会是多么的唯美。
而且,婚礼之后大家还可以在草坪上吃自助餐,这和现实中乱哄哄的婚宴酒席一对比真是天壤之别,用现在的话讲,真是非常的高大上。
但是,我隐约感觉到爸妈不会同意把婚礼放在教堂,因为他们还是比较信菩萨的,为此当时的我还有一点点失落。
再反观小时候看过的那些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却把本应该很有文化底蕴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中式传统婚礼,拍成了一场杂耍,丝毫不庄重。
我始终觉得,新郎新娘穿上华丽大气的汉服,举办一场纯正的中国古典婚礼,肯定会是一种美妙绝伦的体验。
只可惜,现在电视剧里充斥着辫子戏里那些毫无美感的马褂旗袍,使不明就里的观众们以为那就是当年我们天朝上国人的服饰。
明代正统华夏衣冠的传承不复存在,才让日本人一千多年前偷学我们吴服的和服有了施展舞台。
第一次去完Chapel走出来,我寻思道,小教堂里的结构,装饰,着装,仪式,音乐,共同融合成一种非常直观的典雅氛围,可见用心之良苦。我很不想用这个词,但是确实那时候感觉很“高档”。
回想小时候去过的国内寺庙里的熙熙攘攘,香炉里杂乱地插着燃烧着的佛香,地上都是洒落的灰烬杂物,吵吵闹闹的香客没有章法地磕头朝拜,真是对佛祖的不敬。
转念一想,又觉得小教堂的建筑风格虽然考究,但还是显得有点昏暗,甚至阴森,呆久了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抑郁,我绝对不会没事独自过去。
几年后,玩了电脑游戏《中世纪2全面战争》后又自己查了点资料,才知道英国信的基督教和其他欧洲国家不一样,英国信的叫Protestantism,中文叫新教,北欧的几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也信这个。
更传统古老的基督教是Catholicism,中文叫天主教,以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为主,圣城是梵蒂冈,宗教领袖是罗马教皇。新教和他们的最大区别是,新教不太鸟罗马教皇。
俄罗斯、乌克兰等东欧国家信的是Orthodoxy,中文是东正教,比新教还要不鸟罗马教皇,连过圣诞节的日子都不一样,他们的是在一月份。
搞笑的是,多年以后我了解到,其实欧美人里面英国人是最不经常去教堂的,对宗教还不如普通美国人虔诚。
无论如何,小教堂里的音乐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暗暗和自己约定:将来长大了一定要找个会弹钢琴的女朋友。
回到宿舍楼,我问胖头鱼接下来干什么,他说现在可以去教室了。
我心想,果然早操和早自习是中国特色啊,这里的小孩真幸福,什么都不用做。
我还存有侥幸心理,又问胖头鱼,我以后能不能不去Chapel,因为我爸妈是佛教徒。
“You should be open-minded about this matter.”胖头鱼不冷不热地说道。
我心里骂着胖头鱼,感叹道这下真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早操和早自习是给我取消了,却给我来个去教堂唱歌的节目。
现在想想,英国人也就欺负欺负我这样老实的中国小朋友,如果换成穆斯林学生,肯定不敢逼去教堂,要是让现在的ISIS知道了,看他们怎么把你们open mind了。 不过我们这个学校一个穆斯林都没有。
“Chapel墙壁上那些刻着的烫金字是什么?”从小教堂退场的时候,我留意到一些醒目的人名和其他一些看不懂的像是拉丁文的文字被刻在墙上,就继续问了胖头鱼。
“那些是我们学校历年考进剑桥和牛津的学生,他们的名字会被刻上去作为纪念。”胖头鱼回答道。
我心想,剑桥和牛津,这两个举世闻名的英国大学,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本以为外国学校不会功利得那么直接,原来这个英国本土中学也那么重视它们的分量。
看来不单单只有中国家长老师经常念叨什么复旦交大,清华北大,这里的人也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居然用烫金的字把人名印在了教堂的墙壁上。我上海的高中可没把考进清华北大的人名印在大礼堂墙壁上供人敬仰……
那时候觉得这两所大学无比神圣,神圣到离我是那么遥远,犹如在银河系外。我在国内的成绩,如果留下参加高考,拼了老命最多进同济,假如额头碰到天花板,顶多交大,最可能的情况是最后进上大,或是后来才听闻的外贸或海事……
因此我的理想目标是剑桥牛津之外的另外三家排名前五的英国大学,这样就可以履行我写给爸妈的军令状,虽然还不知道这几家大学都叫什么名字。
其实我心里清楚更有希望的是英国前二十的大学,如果运气好的话。不管多困难,再差也要努力考上英国前五十的大学,虽然没有确切概念,但我和爸妈都认为英国前五十的大学在国际上排名也比上海的复旦交大同济好了,如果考不进,真的无颜见江东父老……
但即使这样,我当时心里还是很没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