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教授的论断,如一记警钟,刺破了中国教育“知识囤积主义”的迷思。然而,现实却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在亟需思考力的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西部学校,反而在“知识灌输”的歧路上加速狂奔。这绝非偶然,而是一套追求可量化、标准化产出的国家运行机制在教育领域的深层投射。这种机制偏爱整齐划一的“答案”,而非充满不确定性的“问题”,它系统性地压抑了创新与思辨的萌芽。
这种异化在所谓的“创客教育”中达到了顶峰。它本应是“训练大脑思考”的绝佳实践,却迅速被功利主义体制所收编和驯化。在西部学校,创客教育沦为了“装备竞赛”和“奖杯狩猎”,其内核从“激发创造”被偷换为“争夺荣誉”。真正的创客精神——利用有限资源,从解决身边小问题开始的巧思与实践——在昂贵的3D打印机和激光雕刻机面前黯然失色。管理部门的考核指标,如同一条条鞭子,驱赶着学校奔向短视的功利目标。
更可悲的是,这股异化浪潮最终吞噬了它的参与者。当家长们挤破头将孩子送入“创客班”,他们渴望的并非思想的解放,而是又一重“重点班”光环下的教育资源。他们很快发现,这不过是又一场为少数“竞赛明星”搭建的华丽演出。当幻想破灭,热情燃尽,创客教育便在全民共谋的功利游戏中,变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这是整个系统对“创新”一词最深刻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