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近年。
解:
前两句的理解,以解“知”为重。《逍遥游》章二中有“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可见“知”多少都与“形骸”相对;《齐物论》章二中有“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可见“知”有见识、见解、认知、知识等意。做宽泛保守的认识,“知”可描述为人类心思的活动及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无时不“知”,无地不“知”。不仅如此,因为“知”更是一种潜能、潜在,所以其滞后性也反映为无限性。
“以有涯随无涯”,“随”为应随、跟随,其既可表被动,也可表主动;但无论如何,“随”字建立起“有涯”与“无涯”的连带关系。并且从字面的体悟看,“随”的被动义更多些。
文本在谈一种价值意义,认为“以有涯随无涯”是“殆”的行为;更有甚者,连“知”之“无涯”都不知,这是殆上加殆。那么相应的另一层意思,即是告诫人们不要“随无涯”,准确地说,不要为“无涯”之“知”所迷惑,不要陷入“知”的迷魅中。
不过讲到这里,文本峰回路转,竟然说起养生的道理。与随“知”类似,人还随善、随恶,并且往往不能“随”得恰到好处;要么施善以至名声在外,要么行恶搞得引火上身。这在文本看来,都是不当的。庄子建议人“缘督以为经”,以身体的自然运转、代谢为例,表达应和自然的重要性。回顾施善行恶,庄子反对设立善、恶的外在目标,舍本逐末。
这里要想,善恶到底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或者,善恶的本质是什么?再有,就当下言,人还能“缘督以为经”吗?请关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