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幸福叫过年
街道两旁早已挂好了红灯笼,超市里的年货琳琅满目,路上满是匆匆回家的脚步。作为中国人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已离我们越来越近。回家过年,回家过年,内心深处一个真切的声音在不停呼喊。
很多人都会回忆儿时的年,一串鞭炮,一碗饺子,一张压岁钱,都让心里欢喜满满。而随着市场开放,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在吃喝方面,平常日子和过年没有太大区别。只是,过年,必是要回家,要团聚。父母在,儿女在,兄弟在,姐妹在,亲朋在,好友在。惟如此,才是幸福团圆年,与吃什么,喝什么,似乎关联并不大。
妈妈亲手包的包子,真的比大师傅做的好吗?其实是我们习惯了妈妈的味道,包子里面更多的是浓浓的亲情。家里的年夜饭,真的比饭店里的更有滋味吗?只不过待在家里,会让我们更自在。
我从来没有感觉过年没有意思。反而越来越盼着过年。儿时,每逢过年,奶奶,妈妈忙着打扫卫生,放了假的我们被妈妈用笤帚疙瘩赶着,不是擦玻璃,就是洗衣服,累得我们叫苦连天。爷爷,爸爸忙着杀猪,宰鸡,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我们忙着拔鸡毛,烧猪头。一会儿,锅里蒸着的灌肠熟了,鸡血面也熟了。
我最愁的就是捏粿粿。我妈把混合了蜂蜜,奶粉,鸡蛋,各种调料的面粉和好,擀开,用刀切开,我们要捏成风车,花篮等各种形状,满满摆了好几盖子。等到在热油锅里炸好,捞出晾凉后,还要和蒸出的馒头,包子一样逐个点上红点。
这还不算完。炸带鱼,剁饺馅,炖鸡,炖肉。我们哪里顾上什么年俗,小脑瓜子里就只塞满了好吃的。总是一只手里捏着半个油饼,咬一口,被妈大吼一声:“还不赶紧把油饼包子给灶神爷端去献着!”
后来学习工作紧张了,假期也越来越少。没有了我们的帮忙,日渐年老爸爸妈妈,已没有太多的精力,但他们还是会早早做好年食,只为让过年归家的儿女吃得满足,也为了让过年来家里的亲戚朋友吃得尽兴。但是,回家过年,已是我们割舍不了的情怀。家近了,最先望见的是大门口的大红灯笼。近了,门楣上的春联带着喜气扑面而来,护院的黑狗“豹子”叫了两声之后,冲着我们摇起尾巴来。
爸爸妈妈迎上来。那一刻,一年来的压力,辛劳,烦忧,委屈,早都一扫而光,只剩下和家人聊家常,诉衷肠。那种亲切,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都说,年只要睡一晚就过了,日子却还是依旧。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最后不可避免走入死亡。当我们由为人子,为人女变为为人父,为人母时,骤然明白,有父母的地方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有温暖。也许每天行色匆匆,忙于烟火,安于疲惫。带着笑容迎人,却在转身间低眉叹息,黯然伤神。但是在这一刻,
我们的内心世界不再深藏,可以展现,不再伪装,卸下面具,我是真实的我,你是真实的你,虽然,明天我们仍然要继续赶路。
肩上有了责任,我们在享受父母亲人带给我们温暖,幸福,欢乐的同时,也开始学会感恩,学会付出,学会传递幸福与快乐。于是,在年又一次向我们走来时,我们不再买一大堆食材囤积起来,因为市场已是24小时不打烊。我们不再在灶房忙得昏天黑地,因为忙碌不是我们的初衷,但我们也会象征性的煮几块肉,用肉汤煮的菜别有滋味。
年的形式简化了,但年的味道并没有淡化。挂上大灯笼,贴上红对联,还有门神爷,一切准备就绪,回家吧,回家吧。哪怕给爸爸捶捶背,给妈妈揉揉肩,难得聚在一起的一家人吃个团圆饭。国泰民安康,家和万事兴,年年有此日,岁岁有今朝,有种幸福叫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