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磨电车》
看着现在大街小巷中呼呼掠过的各式汽车,挤在宽敞的马路上,不由得想起小时候贯穿钢城南北的老有轨磨电车。
小时候的马路比现在要狭窄的多,人们出行基本上是自行车,或者坐公共交通,马路倒也不显得拥挤,基本没有什么堵车现象。在不多的公共交通中,从长甸铺开往太平村的老有轨磨电尤其引人注目。四根铁轨平行铺在马路上,上边驾着电缆,一辆辆红皮后改为绿皮的磨电车相向而行,隔一段就有个站台,老远就能听到轰隆声。车厢也有特点,两头一样,都是“流线型”,脑门有点像现在的高铁,只不过做工及其简陋罢了。车内的座位也就是靠窗户各有一排木头坐,人们都是并排一个挨一个的坐着。座上边有一铁横杆,上边用皮带或布带吊着木头环,供没座的人们做把手。车上一个司机,一个售票员。司机的方向盘就是一个铁扳手,用时就往上一套。往北开就拿到北边的车头气缸上套上,往南开就拿到南边的车头气缸上套上。有的时候开着开着上边的与电缆起摩擦作用的带伸缩的铁环还脱节了,司机还得下车用一根绳子拽着往上对。每到这时,车上的人们都在安静的等着,而绝没有怨言。
磨电车里最欢乐的还是孩子,有座不坐,双腿跪在长条凳上,双手扒着窗户上的栏杆往窗外看,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不愿撒开冻得冰凉的小手。那掠过的街景对于孩子来说是最美丽的风景。不停的对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们挥舞着小手,偶尔得到回应就会高兴的手舞足蹈,如果看见了熟人还会高声的尖叫。每到这时,车里的人们也不会嗔怪,反倒会投去艳羡的目光,也不由自主的会向窗外的人流望去。
那时轰隆隆的老磨电车,做为鞍山南北交通的大干线,从早晨四点一直到后半夜一点,为鞍山市民,特别是倒班的鞍钢工人们提供便利。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但仍承载着我们对那段岁月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