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衡的观点去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连接过去和未来。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使用“时间之迟”,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让“远期未来” 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块”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不同的纬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纬度做出好的评价。
不管你做那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哪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能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
通过深入事物内部的解码,我们可以发展事物深厚的内涵,有机会掌握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求知分为三个层次: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和桥。
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点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只是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为了让思维更好地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一是要关掉电脑里的评价声音,二是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一个优化。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一项优势才能。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练把理论融化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连接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如果你找到一条别人都还没有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终于码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成功不来就不是复制,望你我都能找到自己的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