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戴老师讲《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谈到讲述女性成长故事的无力,我也心有戚戚焉。其实,这种无力又何只体现在女性婚前与婚后的异质呢,这个转变早就提前发生了,而在我看来,大学正是这个转变发生的核心环节。
初高中的时候,总是流行一种说法,也就是说女生总比男生成熟两岁,的确,相比于那时候男生的天真、莽撞、粗鲁,女生的心理年龄比男生成熟不少,无论是她们早早成熟的细腻情感,蓬勃而精致的文学天赋,对人情世故更熟练的把握和拿捏,对自身能力和目标的充分认知以及强大的自制、恒心和毅力,都令我们深深着迷而为之敬仰叹服。如果看那个时候谈恋爱的男生女生,男生在恋爱关系中的主动和强势,并没有取消女生总有着某种母亲式的、姐姐式的温柔和关爱,从而能够包容那些躁动不安的、充满各式各样欲望和冲动的男孩。以至于在当时的我看来,女生这种生物不知道比男生高到哪里去了,她们可以融知性、情感、智慧于一身,能用她们特有的微笑和泪水去体悟许多大大咧咧的男生们从来触及不到的一些东西。
我曾经把这种观点和我老爸交流,他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也是更喜欢女生,但他还说,后来人到中年,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还是男人更明智一些,女人往往叽叽喳喳但根本不生产什么有价值的观点,更容易陷在鸡毛蒜皮中斤斤计较而无法顾全大局。我相信这不是单纯的某种性别偏见,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结果。那么,是什么使得男生在成长中越来越增值,而女性越来越贬值呢?是什么使得原来在心智上领先于男生的女生,到最后却又被男生远远落在了后面呢?这双重的错位,是如何酿造,又如何发生?
我觉得这个转变尤其发生在大学。进入大学之后,男生和女生摆脱了初高中那种完全同质性的教育,而真正开始选择不同的道路,分别成为这个社会所期许的男人和这个社会所期许的女人。女生在大学中首先学会的,是化妆、衣服、旅游和美食,这是社会对一个有魅力的女性的新的期许,于是,她藏起了她细腻的文学心和丰富的文史知识,不再以阅读和写作为日常,而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充满欢乐的新的大千世界。她学会了辨别和使用各色号的口红,各品牌的化妆品和护肤品,各款式的衣服和包包,转遍了欧洲各主要城市,她就成功完成了这个这个从女学生到社会女性的转变。而作为一个男生,进入大学之后,他开始认识到思想、学问的重量,在种种的男性榜样的精神感召之下,开始以天下为己任,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开始关心国家、社会,关心政治、军事、历史,他接触越多,他就觉得自己似乎责任越重,他被告知这是大丈夫,这是男子汉。
在大学之中,这样异质化的男女生活就逐渐形塑着那个标准的成熟男性和成熟女性的形象。于是,那个年龄差就渐渐被弥合,并最终由男性反超,去重新占领父辈们留给他们的社会场域。而那些因为习惯了成熟男性以更高的阅历、能力、心智而胜任重要岗位的霸道总裁、老总、领袖,和女性婆婆妈妈、斤斤计较的家庭妇女形象,而将这种社会分工自然化了的人,大概也不会再想到原来少年时代,女孩曾以那么大的魅力让男孩们为之逊色,从而不动声色地反转了这个双重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