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在一次议论自由问题时讲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头饥饿至极的毛驴站在两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间,可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捆才好,结果活活被饿死了。”由这个寓言故事形成了“布利丹驴”,被人们用来喻指那些优柔寡断的人。后来,人们常把决策中犹豫不决、难作决定的现象称为“布利丹效应”。
这则故事虽简单直白,但寓意深刻。日常生活中,这样大大小小的事例不胜枚举,好多人总说读书非常非常重要,可是喊了好几年也没看完一本名著;大家对坚持体育锻炼的好处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共识,可有人总是没有付诸行动,借口春天风大、夏天太热、秋天太短、冬天太冷;有人总想每年认认真真梳理一下过去、总结一下人生,可终究连打开电脑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谈“写”出自我了。诸如此类的懒惰通病,都是平凡降维至平庸的根本原因。提到懒惰,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懒”字怎么写,“竖心”作偏旁、“束缚”居中间、“负能”贴身边,即人心被满满的负能量束缚困绑了,其做人做事也便体现出享受、躺平、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等思想、观念和态度来。
清朝“一代中兴名臣” 曾国藩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所以,他经常书信中告诫儿子纪泽“书常读否、字常习否、走路常缓乎、说话常钝乎”,他坚持培养儿子做事不急不躁、说话不沉稳庄重的品格,最终曾纪泽成为了优秀的外交官。曾国藩初入翰林院时,因学识浅薄被同僚讥笑,于是,他立下“日课十二条”,每日读书、静坐、写日记,雷打不动。他坚持写日记33年,病重时仍未停止;他坚持写家信,既便军务繁忙,依然不忘督促弟和儿练好“看、读、写、作”四门读书基本功。毛主席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的“笨”功夫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勤奋是成功的摇篮,懒惰是愚蠢的温床。我们习惯于做简单的事、技术性的活,很少能主动做难事、做总结“道”的事,特别是不善于把点状知识归整为线性认知、把线性认知拓宽为“面”的思维,而欲想让自己的知识、思维系统由“点”到“线”及“面”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梳理和归纳,这往住是很多人不愿意做的事。金一南教授曾讲:“善做难事,必成大事。”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眼力、心力和笔力。
想,全是问题;做,需要功力。思和做结合,知和行合一,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比如想做一个课题,想了就要开始去做,不能在脑海里给自己画大饼;比如,想做一场讲座,有这念头,就应立即打开电脑备课做课件,空想脑壳痛,实干身心轻。这其中,有一个关键能力就是坚持,一天、一周、一月、一年,周而复始,循序渐进,三五年后,你定成大器。《人民日报》有一句金句这样写:最慢的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不是冲刺,而是坚持。”颇有道理,我们好多人做事虎头蛇尾,起步很精彩,规划很美好,只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大多半途而废,夭折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佛教中有一句格言:“既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夜也要在园中种满莲花。”这是一种追求美好、炼就心静的坚持,哪怕未来有什么样的疾风暴雨,我们依然要坚持圆梦的步伐不停息。
经师到人师,人师到名师,一字之差,万步之遥,要想“名”起来,须拥有“反思力、学习力、践行力、创新力和坚持力”五大能力才有可能做到腹有经史子集、眼有诗和远方、心有火热理想、行有磅礴力量,才能从以“术”为主的教书匠向以“道”为重的大先生跃进。
人生路漫漫,每天奋斗一点点,真正拉开距离的不是智力,而是坚持的毅力。只要坚持干一件事、坚持干成一件事,美好未来自会向你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