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里文化裹挟这个词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记得大学有一天上课,老师提到地方差异的事,用了一些诸如“北方人”“南方人”的词语,结果导致班里本地同学(南方)和几个东北同学吵起架来…内容无非是一些谁好谁差的老桥段,尽是些什么“你经济落后vs你一周洗一次澡啊”、“你个子矮vs你吃饭都是乱炖啊”之类牛头不对马嘴的嘴仗。作为一个四川人,我真的插不上嘴…
这个现象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同时文中提到的小卖部的例子也是很常见的。我外出读大学放假回到老家最不理解的事就是“小地方的服务员都比老板拽”!有时服务员犯错,老板出来道歉,接着转身温和地对服务员说“下次注意”…那情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可能都有文化裹挟的特征,但讨论现象不是我的重点,我的重点是为什么会有文化裹挟?
首先,文化传承应该是原因之一,文中已有描述,我虽不认为这点非常重要,但其确有道理。
第二,基因选择里的从众效应。《人类简史》经常会提到这样一个类似的场景,三个原始人在草原上打猎,最前面的人看到一群老虎,结果吓得转身就跑,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跑,自觉地跟着跑,第三个人看到前面两个人跑但是自己却没跑,结果被老虎吃了。于是,第一个遇到危险第一时间采取措施的人,和通过与同伴保持一致的第二个人的基因就传了下来,而那个没跟着跑的人,他的基因自然就没有传承下来。从这个层面来解释,人的基因里就有从众的需要,因为这让他们觉得更安全。如果我大学那堂课某个南方人或者某个东北人没有去骂上对方两句,或者日后没有跟同乡保持一致态度,是会被排斥、被骂、被抛弃的,所以即使当时他们自己没意识到,但是基因已经为他们做了选择——与跟自己有显著一致性特征的群体开展相同行动是最安全的做法。
第三,经济学竞争原理。为什么小地方的服务员或是小卖部甚至小老板的服务态度特别差?原因很简单,那是卖方市场。小地方的商品竞争肯定没有大城市激烈,小地方的消费者也不像在大城市里那样有很多的选择,在小地方的商家心里往往有两种声音“你不买有其他人买”、“你不在我这儿买你就买不到”,既然可选择的资源如此稀缺,小老板走何必花时间去讨好你呢?相比之下,他觉得你想买的欲望远远大过他想卖的欲望,这就是卖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是卖方。另一个影响服务态度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的稀缺,当一个老板找一个服务员的成本比维护一个顾客的收益还大的时候,老板自然就会觉得“没有这个服务员他店就很难运作”、“没有你这个顾客他最多少赚一点”,权衡之下,他就选择了服务员。
当以上的这些现象扩大到一个地区、一类人群的时候,就形成一种文化,而身处其中的人都习惯了,不这么做反而显得“格格不入”时,就遭到了裹挟。
那如何摆脱这种文化裹挟呢?除了文中的道理,我觉得还有一个更简单的答案:多出外面看看,长长见识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