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可以的时候,我愿意一个人。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去书店,一个人骑行,一个人东走西看……
一个人的时候,脑子里能跑得开千军万马;一个人的时候,身心有更为自由的狂欢。
二
我有时不太理解那种怕独自一人的人,那些怕独自吃饭的人,那些怕独自上街的人……他们若是一个人去做什么事,会觉得不好意思。
在我想独行的时候,若遇到这样的同伴拘着我,会让我觉得不能自由呼吸,于是过不了一段时间总会被我找理由给甩掉。甚至有时得直说“我想一个人……”这样的话别人才能明白我的意思。
上高中时,有一次课间去操场散步,一起的同性伙伴还要挎着我的胳膊,忍了一段路后,到底在我直说不舒服后她才放开。
上大学的时候,本来很有自己的一套生活规律的。后来朋友丽丽天天跟我一起吃饭一起打水一起去教室的,有一天我还是忍不住告诉她我想一个人行动,这样我可以早起去打一两个小时的篮球再吃饭,平时我还有去图书馆去跑步去跳绳去骑车外出的活动,被她拘着我就不能自由自在地去做这些了。她委屈地问我,你不想跟我做朋友了吗?我说,这不影响我们继续做好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是要给对方自由的,随意一些更好,而不一定要每时每刻都在一起。哄了好一会儿她才理解才接受,后来我们彼此都找到了一种更为舒服的交往方式。虽然毕业后我们天南海北分隔甚远,但至今还保持着联系。
参加工作后结交的朋友,比如木木,比如思庐主人,也是彼此给对方以充足的自由。合适了,聚到一起吃个饭聊一聊或者去爬爬山;繁忙时,彼此也时不时在关注着对方在忙什么有什么心情。
令我们自在舒服的关系才能长久维系。
且行且珍惜,某年曾被用滥了的一句话,实在是一句发人深省的格言。
三
某一中午在书店二楼看书时,脖子累了便抬头左右扭了扭,无意中看到一正读书的女孩面上现出微笑,应该是被书中的情节打动了。这种一个人能自由自在地体验的世界,不容他人打扰。这也是我喜欢独行的原因。
一个人行动或者哪怕只是独处一室,会有很多好处。阅读,写作,都是一个人的事情;行走,骑行,也是一个人的话更自由随意且能在其过程中思考很多。当然,我并没有否定与他人的交流带来的收获与快乐,只不过很多问题,很多关节,更多的时候需要一个人去理透,去打通。
正因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些书才会让我注意到并吸引了我,像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英国作家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德国作家玛丽拉•萨托里欧斯的《寂寞》,韩国作家姜美英的《你好,孤独》,等等,这些书不像小说那么有趣,但读进去后会有很多令人向往的地方,也能让我从写作者的情绪与思考中找到共鸣点,从而会使我觉得,啊,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或者说,不只是我一个人喜欢这样!
有些话,只适合说给自己听;有些事,只需要一个人去做;有些路,只能一个人去走……
四
有时候也会想,我在想不通某些人的时候,某些人会不会也在想不通为什么我爱一个人。常常在某些瞬间,小时候母亲骂我的话会突然跳出来:“你这个独槽子驴!”
家里人多床少,在我四岁时有了我的弟弟。在那之后我便被迫跟父母分了床,哥哥已经独占了一张小小的绳床,我便只能跟姐姐睡在一张稍宽些的木板床上,一人一头,天天晚上两人要脚抵脚地在床上斗争一番才能睡,蹬来蹬去的时候偶被母亲发现,或者两人中有一人告状喊来了母亲,母亲总会发现是我不愿跟我姐睡同一张床,这时候便会骂我一句:“你这个独槽子驴!”吃饭时也能听到她骂我的这一句。其他任何时候只要是我想独自一人做什么,她也会骂我这一句。以至于后来我越发地想一个人去行动了,以此来抗议母亲对我的态度:我就是独槽子驴,怎么了?
现在想来,或许我喜欢一个人行动的性格有更久远的过去。我爱我的母亲,甚至说,不是母亲使我形成了这种性格,而是母亲最早发现了我的这种性格。她的每一个子女想什么做什么,她都会知道,不知道她也会想着去知道,甚至不惜以偷看日记的方式来达成,以致后来我的日记本全都是带锁的,没有锁的日记本我就全用英文写。没办法,谁让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呢?
哪怕在我到临沂后的这十几年,她但凡失眠就会在第二天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什么事有没有受委屈,因为她相信她的预感很准。如果我告诉她没什么事让她不要担心的话,她会再打给我弟弟,但我弟弟让她比较放心,她更多的时候是在担心我。
有时候我就问自己:还有谁能比得上妈妈更了解你吗?
没有!
母亲跟子女在心灵上的联系,比父亲还要亲密。这一切只因为,是母亲怀胎十月生下了我们,我们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
我们疼,母亲也会疼。
一个人的时候,我常常想起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