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宝塔茶诗》,在他的自注中写到: 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
整首诗的一开始,就直接点名了主题“茶”。气味清香,形态青嫩,表明了茶的味与形。深受文化人与修行之人的喜爱。
再写茶的制作,读诗中的茶,需要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吃茶。唐代的茶是饼状的,要筛煮等多道工序。知道这吃茶的方式,再看“碾雕白玉,罗织红纱。”用白色玉石雕刻的碾将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将茶筛分。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在铫中开始烹茶(铫是煮开水熬东西用的器具),要先煎成“黄蕊色”,然后倒入碗中将浮沫撇除。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一日之中从早到晚,皆饮茶。“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茶有提神醒酒的功效,无论古时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饮茶后都会神清气爽。
这首诗形式新颖,朗朗上口,从茶的本性到人们对茶的喜爱,从煮茶的工序到饮茶时候的习俗,都进行了描述,最后又说茶的功能提神醒酒。
通过这首诗,我们粗略的窥见了唐代人吃茶的文化与我们今天喝茶,不太一样,那唐代人吃茶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的茶叶大多是采摘加工后呈叶片状、针叶状,唐代的茶叶大都是饼状的,形状有方形的,有圆形的,经过烘焙后的茶饼易于保存,也方便携带。
然后把茶饼碾碎,碾的越细越好,跟粉末一样为最佳。
白居易《游宝称寺》写“酒嫩倾金液,茶新碾玉尘。”就说茶碾的要比尘埃一样微细。
碾成粉末还不算,还得筛,唐代诗人李咸用在《谢僧寄茶》一诗中写“倾筐短甑蒸新鲜,白纻眼细匀于研。”白纻是一种上好的丝绢,纹理极为细腻,用这种高级丝绢将碾碎的茶再次筛罗。
如今我们的喝茶都是泡着喝,唐代的人是煎(煮)茶。
他们用沸水将碾成粉末的茶粉煮,一般是“煮之百沸”,将茶汤煮成老糊粘滑的茶浆,而且还使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各种调料,“浑而烹之”。
陆羽的《茶经》里有对沸腾的过程记录为三沸:
一沸时“其沸如鱼目微有声”,白居易诗中说“汤添勺水煎鱼眼”就指的第一沸;二沸时“缘边如涌泉连珠”,皮日休诗中说“煎作连珠沸”指的是第二沸;三沸时“腾波鼓浪”。
在煮茶的过程中,会生成一种“汤花”,细腻轻薄的称之“沫”,厚重绵稠的称之为“饽”。对于这种“汤花”,刘禹锡写“ 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施肩吾写“煎茶水里花千片,候客亭中酒一樽。”
这种煮茶法,不仅仅是吃茶解渴,更是一种仪式,一种情趣,自然为文人雅士所青睐,他们用诗词抒写煮茶的美、雅、趣…
了解了唐代人吃茶的文化,再来看白居易的“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盛来有佳色,咽罢馀芳气。”(《睡后茶兴忆杨同州》),才能体会出注重美感的唐代煮茶文化。
在一句句唐诗中,我们看到了唐代的茶文化,了解了唐代的饮茶文化之后,我们也更好的领会了唐诗中茶诗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