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晚上韩国艺人金钟铉疑似烧炭自杀,相关话题立刻冲上热搜第一,我和朋友看到这个消息时正走在路上,她惊讶的呆立在原地,不敢相信眼前的事,接着又忙着在网上搜索最新消息,紧盯着手机,生怕错过任何消息。
年轻生命所遭遇的不幸让每个人痛心,但令我难以理解的是,朋友并不是金钟铉的粉丝,对他的了解也只是在某个综艺节目里偶然见过,那么,她为什么会对一个几乎陌生的人的去世有如此大的触动?
我想起之前乔任梁去世时,死因扑朔迷离,成为我们好几天争论的话题,有人说他是因为抑郁症自杀,也有人说他是受到了其他人的伤害,但在这之前,我们都不了解乔任梁,没有听过他的任何一首歌,没有看过他的任何综艺,在这样的基础上对逝者的讨论,完全是个人的主观臆断,更有可能因为旁观者的冷漠而添油加醋,为他平白增添许多不堪。
网络上对于这件事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直到最终热度淡去,仍然有无数传言。
还好已逝者看不见这一切乱象。
生命本身蕴含着许多利益,当他们穿上“公众人物”的外衣时,就已经成为了“娱乐”的一部分,他的作品要让人发笑、落泪,他本身要让人喜爱、厌恶,他的故事要不凡、曲折,甚至连他的死亡,都要变成闲人的谈资,发挥出最后一点余热。
对逝者的讨论,于我们而言只是生活的消遣,但对他身边的人来讲却是雪上加霜,亲人离世已经让人难以承受,横加的谣言与污蔑又让他们如何接受?
在深爱的人永远离开的黑暗日子里,和其他熟悉的人一起相互慰藉、舔舐伤口,应该会比面对人们穷追不舍的提问要好受得多。
公众人物的角色设定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让人们可以光明正大的讨论小部分人的私事,如同发现秘密一般得到隐秘的快感,当面对一个陌生又遥远的人时,我们可以随意的发泄不满,每个个体都隐入“网友”的大潮中去,网络将充满恶意的言论传递出去,却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指责或惩罚,于是每个人仿佛都成了演说家、评论家,对公众人物的一切指指点点。
杨紫前段时间与网友在微博评论中争吵,媒体没有关注网友姓甚名谁,只是把“杨紫怼粉丝”顶上热搜,不明真相的人第一眼就会站好队形,对杨紫口诛笔伐。
总盯着别人的生活,是不是最终也会有些迷失呢?
有时间多多检视自己的内心,觉察自己根本的想法和态度,才是经营生活的好办法。在电影《一条狗的使命》结尾时提到:“生活的意义首先要开心……要活在当下”,我想这也是对生活意义的最好诠释。
过度消费公众人物,不仅是对无辜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生活不易,请还逝者一份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