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关羽、张飞身亡后,刘备的故事紧接着也快结束了。
刘备躺在白帝城的行宫里,知道自己这辈子走到头了。夷陵那把火,烧光了他几十年的家当,也烧干了他的精气神。他这一生,从卖草鞋到称帝,什么都经历过,最后却栽在最看重的“义”字上。
桃园结义时,说好同生共死。可当二弟关羽被杀,三弟张飞又因此丧命,这句誓言就成了套在他脖子上的绞索。他必须打这一仗,不是为了江山,是为了给兄弟们一个交代。结果,报仇没成,反倒把诸葛亮辛苦攒下的本钱赔了个精光。
刘备不傻,他比谁都明白这时候该联吴抗曹。但他更明白,要是他忍下这口气,他就不再是那个讲仁义的刘皇叔了。所以他硬着头皮东征,用整个蜀汉的国运,去赌一个义气的名声。他输了,输得彻底。
托孤的时候,他对诸葛亮说:“要是刘禅不行,你就自己当皇帝吧。”这话听着大方,实则是把诸葛亮牢牢拴住了。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怎么会听不出这话的分量?这等于把“篡位”的罪名提前塞到他手里,逼着他只能更死心塌地地辅佐阿斗。
刘备一死,蜀汉的魂就没了。以前大家跟着刘皇叔,是觉得他能成事,更因为他讲情义。现在坐在龙椅上的是个傻儿子,全靠诸葛亮硬撑。从这时起,蜀汉的旗子就褪了色,再没有当初那股要争天下的劲头了。
对诸葛亮来说,先主的死是道枷锁。他后来六出祁山,明知希望渺茫还要打,就是因为欠着白帝城那份人情。他是在用自己的命,给刘备的义气买单。要是刘备活着,或许不会让他这么拼命。
三国这盘棋,到刘备死时其实已经下完了。曹魏坐大,东吴偏安,蜀汉最好的机会已经错过。后来诸葛亮和姜维再怎么折腾,也不过是延缓结局的到来。
刘备用他的死,给“仁义”这两个字画上了句号。他证明了在这乱世,光讲情义是争不到天下的。但他也留下了点别的东西——比如诸葛亮那份“鞠躬尽瘁”的忠诚,让后世千年的人都在想:要是刘备多活十年,这天下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
白帝城的江水日夜东流,刘备的最后一眼,看的是他未竟的江山,也是他放不下的兄弟。他输掉了战争,却赢了一个完整的结局——至少到最后,他依然是那个重义气的刘玄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