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苹果+王锦康+第二次作业

选自《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摘录自p87

【R•阅读原文片段】

调查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欧洲人过分夸大访问美国的花费很多这个观念,这是我们唯一的大障碍。我们决定迎头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用你可以“花比你预想的要少的钱”游览美国那样文质彬彬、不关痛痒的办法,而是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每周35英镑。得出这个数字是经过仔细核实的。比如,在决定纽约旅馆一间房间的合理的最低价格之前,我们派一位撰稿员去温斯楼旅馆核查床位,了解到房钱是6美元一夜,她认为是很令人满意的。

我们的广告出现在欧洲报纸上的时候,读我们广告的人打破了纪录,引起的咨询数量多得使美国旅行社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的办事处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

I•拆书家讲解引导

“花比你预想的要少的钱”说了跟没说差不多,但具体到“每周35磅”,就具备了强大的影响力。

表达事实离不开细节的呈现。

很多人记得,5·12地震中有一位争议人物叫范美忠。凤凰卫视采访他所在学校的校长,问范老师平时表现如何。若校长回答“范美忠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句话很难说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恐怕很多不喜欢范老师的人会觉得校长在袒护他。但校长说的是“他的学生都尊称他为‘范老’,跟我发短信说要顶住压力,千万不要开除他”[1]——有了细节,事实感就很强了。

当然,表达中的细节应是根据表达的目的而精心挑选过的。片段1.3中,广告大师奥格威给出的细节是关于游览美国的费用,而没有涉及任何美国的景观、城市、人物、历史……任何细节都提及只会让你的表达漫而无当、言不及义。

西谚有云“魔鬼在细节中”(Devils in the de-tails),说不关注细节一定会失败。诸如乔布斯设计苹果产品的例子,说明成功者都关注细节——当然,是关注有意义的细节,任何细节都过问不可能带来成功,只会把人累死。

不仅在表达中要关注细节,在行动中也要关注细节,所谓“言行一致”。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时多提醒自己关注细节,久而久之,在行为中、工作中、思考中就会养成关注细节的习惯。反之亦然。

你看,奥格威已经把说细节内化成了自己的习惯:他在这个片段的最后想表达这个广告效果好,但他没有说这句话,因为这样表达偏主观、偏概括。他说的是怎么个好法——引起的咨询数量多。这样的表达就偏事实了。但他仍不满意这样的表达,他还强调咨询数量多到什么程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的办事处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

魔鬼在细节中。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某个周末晚上几个朋友聚餐,由于好一段时间没有在一起了,所以喝得有点多,当时就感觉头有点重,其他还好。到了该回家的点了,我们四个人挤了一辆的士回家,到了住的地方,大家就下车正准备各自回家。我想拿手机看看现在几点了,发现裤口袋没有,额头冒出一阵冷汗,酒立马醒了。“不对啊!吃饭的时候还在的”,脑子立刻想出来掉车上了,可是的士刚刚就开走了。然后要朋友打我手机,却一直没人接。现在没有发票,也没有记车牌号码,刚买没多久的华为手机就掉了,都不知道往那儿去找!

  其实,如果自己下车时,再检查一下座位,手机就不会丢了。要是拿了发票也可以找得到自己的手机的。关注这些细节,并养成习惯,可以避免财产的损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选自《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摘录自p87 【R•阅读原文片段】 调查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欧洲人过分夸大访问美国的花费很...
    贺春林阅读 253评论 1 1
  • 我想写一下jony j肖佳,虽然中国有嘻哈我最喜欢的人是pg one万磁王。但是我从第一期对jony j就有莫名的...
    岁月赶阅读 659评论 0 0
  • 小的时候,总听大人说:等“你上了大学,就……”,于是总认为高中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如果没有考上大学,未来肯定是失败...
    自在池阅读 37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