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英民中学 李娜
中国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陈先云理事长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列出了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的清单。王荣生教授这样说: “用什么去教”,从学生学的角度,也就是通过什么去学。而可能的选择之一,便是用“选文”去教、通过“选文”去学。在这里,“选文”本身不是课程的内容,也不构成学习的对象,它只是教语文课程内容的手段、一种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或途径。那么,我们如何借助文本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下面,笔者就结合2017年4月8-9日在南湖小学举行的“第一届小学语文学科组建设及名片展示暨著名教师教学观摩课”中几位名家的课堂教学,聚焦他们课堂教学的细节,来对比自己的课堂,看我们的教学中都缺失什么?
一、精当的设置问题,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例片断一:《爱之链》片断实录 执教 武凤霞老师
学生感知过课文的整体内容后,老师出示了这样的主问题:
师:同学们,这篇小说中的3个人物在各个场景中没有同时出现,总有一个人知道这件事的发生,一个人不知道这件事的发生,那么每个人物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呢?
品析:这个主问题提出后,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中看,学生前后共理出了十多处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再次熟悉了课文内容,而且对故事情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文章主旨“人物之间爱的传递”有了更真实独特的感受。
生:老妇人知道乔伊帮助自己修了车,不知道乔伊所在的工厂倒闭了。
师:老妇人不知道乔伊的工厂倒闭了,生活有多困难,但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乔伊有多困难。谁来说说乔伊生活中的个具体困难?
品析:通过一个问题的设置,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乔伊所处的生活处境。学生们说到他下岗了,没有工资,他的妻子怀孕了,宝宝出生需要上学,需要穿衣服,都需要花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尽情去想象,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从而感受到乔伊艰难的生活现状。)
生:老妇人知道乔伊没要她的钱,但不知道他不要钱的原因
师追问:为什么乔伊不要钱?课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
生读:因为乔伊主认为帮助别人是天经地议的事情。
师:在哪儿?
师生共同聚焦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乔依愣住了,他从没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师:同学们,天经地义是什么意思?
生:“天经地义”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师:那么同学们,你认为生活中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呢?
品析:又一个极具发散性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充分的想象,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他们说道上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吃饭睡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读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上补习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最终在文字与生活体验的相互融合中再次感受到了乔伊伟大的人格力量。
同样,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中,这一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精彩设计也屡有体现。如姜树华老师执教《伊索寓言》三则时,设计了“伊索的寓言那么多,为什么把这三则寓言编到一起?”又训练了学生的聚合思维,让学生找三则文本的共同之处。虞大民执教《与象共舞》时,除用到略读课文前的课文导引中的主问题外,还在课堂结束前提出“课题是‘与象共舞’,为什么作者在最后才写到与象共舞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又教给学生从发现矛盾点来思考文章题目的思维方法。
一、创设语用情境,安排语用活动,达到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课例片断二:《伊索寓言》 执教 姜树华老师
活动一:情景练说
一天,曾经被狐狸骗过的乌鸦与蝉相遇,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故事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跟你的同桌进行角色分配拉拉家常。
生:您好啊,乌鸦,这次他骗你,为什么你的肉没丢呢?
生:你好,蝉。上次我的肉丢了,是因为我听了他的好话,我太虚荣了,这次我吸取了教训。
生:你真是太聪明了!
品析:这样的情境练说,不仅让学生熟悉了寓言的内容,而且让学生调动自己从文本中获得的素材,进行自己的语言重构,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二:葡萄架上垂下了几串成熟的葡萄, ,
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只流口水。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摘葡萄
还是白费劲儿。
师:请你发挥想象,补充适合的文字。
生:(第一处空)紫得像玛瑙,绿得像翡翠。一个学生补充了一连串的动词形容狐狸摘葡萄。
师:咱们觉得刚刚大家补充的文字既生动又形象,为什么作者没有这样写呢?
生:作者是想让我们有足够多的想象空间
生:寓言篇幅较短,重点是在后面的道理上。
品析:此处的安排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又在设置的具体的情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在补充文与文本对比中,明白了寓言这种文体的显著特征。
此外,虞大明老师执教在《与象共舞》时,在学生关注到“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这句话一连串动词的时候,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他安排了三个学生扮演大象,其他学生据课文中的词语点评谁演得更像。最后其他学生演游客,配了音乐,实地上演了一出“人象共舞”的情景剧。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积累了语言,还使得文中的语言表达得到了生活体验式的再现。
三、巧妙点拨,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课例片断三:《爱之链》 执教 武凤霞
师:老师还知道。老妇人知道乔伊帮自己把车修好,不知道乔伊在他离开的时候,看着她把车开走。
师:这叫——送
生:目送
师:有人目送过你吗?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情感?
生:上学的时候,妈妈目送我。妈妈很担心我,怕我在学校冷。
生:回老家的时候,奶奶目送我们。
师:对,这其中恋恋不舍。
师:在课文这个场景中,是谁目送谁?他们是亲戚关系吗?是师生关系吗?是朋友关系吗?他们仅仅是
生(齐):不是,陌生人。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乔伊?
生:以防万一,他怕老妇人的车开走后又坏了,有一种责任与牵挂。
当学生划出乔伊为老妇人候车的十一处细节后,老师再次进行点拨:
师: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乔伊?
生:一个助人为乐的乔伊
生:一个有责任的乔伊
生:一个心地善良的乔伊
生:一个有爱心的乔伊
生:一个热心肠的乔伊
师:同学们,你们走进了他的内心却忽略了他的外形,再看这段话,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乔伊?
生:他下岗了,还没穿袜子,他很穷
师:对呀,这是一个贫穷却
生:助人为乐的乔伊
师:这是一个贫穷但却
生:心地善良的乔伊
师……
品析:武凤霞老师的这两处追问与点拨,恰到好处地导着学生挖掘出了人物的精神内涵,使得人物形象既丰富又完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理解,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四、口耳相传,进行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课例片断四:《夸父逐日》 执教:周益民老师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了我们爷爷讲的故事是爷爷的爷爷讲给爷爷听的,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叫“口耳相传”,就是嘴巴说耳朵听。
师:讲好故事的前提就是记故事,老师讲故事,请你仔细听。
当老师讲完这个故事后,指导学生明白听故事的第一步是理清故事的大致结构,学生讨论怎样记住大致结构之后,进行练说。然后老师又讲了一遍故事,请学生再说说又记住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讲故事要讲出细节。最后老师又用“夸父为什么逐日”作为主问题,升华了故事本身需要传承的意义。讲完课后的微讲座里,周益民老师又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或灵动或幽默或厚重的各种艺术形式,让每个听课者对民间文化肃然起敬。可以说,周益民老师用语言最质朴的方式传递着中国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为我们每位语文教育人做着最朴素最真诚的引领。
注释:【1】王荣生教授的《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
【2】陈先云理事长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