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环境有一个天然的自适性,不管多大的伤痛或者多难熬的经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冷静,就必然会放下了,释然了,接受了,认同了。这样的天性,说好也好,能让人不沉溺在过去不能自拔,总有走出来的一天,可以重新出发。说不好也不好,因为好了伤疤忘了疼的闹剧就会一再上演,然后被扣上不思悔改的帽子。
春暖花开,换季即将到来,对美丽的向往和渐渐萌芽的攀比心,一点点在滋生。明明还没有从被骗的伤害中全身而退,但面对消费陷阱的层出不穷,好像置身事外变得很难,甚至越来越难。想要买买买的时候,总是借着为家人好之名,或者多爱自己一点之名,然而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怀疑之中,为什么这点自制力都没有,明明不是必须的,为什么忍不住要剁手,为什么白白的消耗掉自己的时间。
都说行为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提示”,对不好的习惯,规避提示,就会减少行为的发生。而我,每天有无数的购买提示充斥在生活中,朋友圈、购物APP、小程序、公众号等等,连番轰炸,让人的意志力消耗殆尽,直到毫无抵抗。
好在,自己是有觉知的,觉知到这样的苗头,觉知到不该任其发展下去了。改变行为,先改变提示吧,把能提示自己购物的这些渠道,一一删除,减少再减少,就会自然而然冷静很多吧~然后给自己更多一点事情去做,带孩子们画画,多读书,用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头脑拯救自己,而不是局限在当下和眼前的诱惑之中,其实世界很大,美好的事情很多,最肤浅的、表象的诱惑,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重点。
要长出一个丰富的有趣的灵魂,而非拥有几件漂亮衣服、几个仪式感的物件、护肤品、美妆产品等等。消费陷阱一直就在那里,它在耐心恭候着每一个空虚的灵魂。手机的作用,除了购物,还有阅读还有学习还有其他,或者,干脆放下手机也是不错的选择,让自己跳脱出来,才会有更多纯粹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