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将近三天的时间,把周五晚上要给学生做讲座的资料内容做好。边整资料边遗憾。古诗阅读,有必要这样解剖赏读吗?初三,一切教学为中考,一切阅读为得分。考什么,我们只能教什么。古人高度凝练的语言,我们必须要把它们揉碎再碾压,把每一颗粒排起来般的繁复。我们描绘诗歌的画面,就要求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在每一个意象前添上精美的修饰语,组织成不少于五十多个字的语段。还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什么借景抒情、寓情与景、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以声衬静、以动写静、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情、运用典故……用上它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们生生把意韵言丰放诗歌教成数学题,第一步写什么,第二步写什么,全是套路。而答小条却又如此教条呆板,学生理解稍偏即扣分。语言的美与韵去了哪里?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不喜欢学语文,写那么多的字,却不一定得分。语文素养的培养根本谈不上。现在学生读到一首诗,就先支解成中考题,而我们老师教得也格外乏味。什么时候我们只是纯文学的阅读,不带任何功利的去读一首诗呢?
教学困惑之一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