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家人沟通总会生气?其实是你不知道这些方法

我们跟家人谈论一个话题的时候总是会演变成争辩,而后慢慢演变成争吵?

我们跟家人沟通的时候却往往不会斟酌对方的情绪想法,为什么?

绝大多数人认为亲人之间的沟通就无须修饰,放开的说出来就好,于是在被情绪操控的对话中凭借逆反效应,最终变成争吵。

image

有这一本书《toxic parents 》(中文翻译叫原生家庭),讲的就是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各种问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原生家庭进行和解。可我并不是讲这本书的内容,也建议大家去看看这本书。

《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实践篇》中讲了三个因素导致了人们容易做出暴力反应,分别是: 1.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和使用的言辞。 2.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的思维与沟通方式。 3.我们学会的用于影响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特定策略。

1.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和使用的言辞。

积极执教联盟的创始人吉姆汤普森有个培训,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要求教练们假想自己身旁的人是刚刚失误了关键的一球,教练必须对这些人说一些斥责的话,要知道,责备、奚落对于许多运动赛事的互相交流来说根本就是家常便饭。

因此大家对这件练习反应相当热烈,汤姆森说:“教练们慢慢进入状态,往往创意别出全场创意迭出,全场充满欢笑。”

接着教练们比较假想,另一个人犯了同样的错误,但这次他们必须做的是鼓励对方,而不是奚落,结果这次众人的反应相当的平淡,汤姆森说:“现场往往很安静,最后终于听到了,有人小声的说了句,‘还不错,再来!’”。

教练们由此可以教训是:泄气容易打气难。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如此,家人朋友的责备奚落往往比鼓励来得要多来得要猛。

image

2.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的思维与沟通方式

现在的社会,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一种互相指责或者评判的世界里,不仅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把任何的话语变成指责,而且在逆反心理不服输,我说的一定是对的作用下,把听到的几乎所有的话都转变成对方对自己的指责,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个人是这样,而是沟通的双方都这样,于是互相责骂就是在自然不过的情况了,这使得我们无法达成我们原本想要的结果。

况且人们会因为所使用的语言而变成那种语言所界定的样子。

3.我们学会的用于影响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特定策略

一些人曾经成长在一个高压的世界里,他们的父母可能会认为,让他们做任何事情唯一的途径是如果不做就惩罚他们,或让他们产生负罪感。因此,他么可能并不熟悉其他行为方式,他们并不知道请求和要求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这就好比一个老师想要学生去做作业一样,他们用的方法不是看到学生做好了一点点之后去给予鼓励,而是看到更多的没有完成,然后去指责他,让他的内心产生愧疚,从而要使他完成更多的作业,可结果往往是学生更不愿意完成作业了。就现在目前社会而言,就这种现象太普遍了。


image

人们在沟通的时候,会因为对方的语言产生生气愤怒的情情绪,并不是因为对方的话语或者是行为令我们生气,而是我们自身所想导致了我们自己产生这样的情绪。

就好比一个老师看到教室里的玻璃窗被打烂了之后,他从其他学生那里听到,这是一个调皮的学生故意用球去砸响打开向外的玻璃窗结果把玻璃砸烂了,又或者是一个很乖巧的学生,因为他边走路边仔细的看书,所以没看到玻璃窗打开了就不小心撞了上去。才把玻璃窗给撞烂了,当老师遇到这两种情况的时候,她的情绪是不一样的,明明结果都是把玻璃窗撞烂了,可为什么他看到第一种调皮的学生把玻璃窗弄烂,会比第二种生气很多呢?

那是因为我们自身那那那是因为我们身体里面的形象认为这个行为他是调皮捣蛋的,于是才会引起我们的一系列生气愤怒的情绪。

在跟家里人沟通时也是如此,并不是因为他的行为令我们有某些情绪,而是我们自身某些想象才导致我们觉得对方的言语或行为让我们很生气。从而触发逆反反应之后引起一系列的对抗。

image

讲到这里似乎解决方法要出现了,只要改变我们心中对方的形象即可,但实际上还远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首先你需要去找到对方的需求,这点就已经很困难了,因为在现在人的在一般人一般情况下的沟通中,对方是很难用语言去表达他们之间的需求,他们甚至连他们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单纯是通过语言来指责对方。

所以这里你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说出对方的想法,也可以说是对方潜意识里想到,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想法。当你把这一点说出来之后,你的成功提高了很多。

例如妻子深夜在家等候深夜未归的丈夫时,会说出这种“ 你不如死在外面去了,这么晚都不回家的话”。

在他指责性话语的背后,更多的是他需要别人去陪伴,又或者是她担心丈夫在外面遇到什么危险的一种担忧。

找到对方的需求,然后在满足对方的需求,像上面的例子那样,假设我们是丈夫,我们可以确认妻子的需求“想让别人陪伴”,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出一周里有3·4天提前回家陪妻子的这种解决方法,又或是协商其他不同的方式,总得来说就是听取对方背后的需求,然后结合自身需求做出协商。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很多次,甚至是需要用年为计量单位才能解决,可我们想与家人过好生活,就必须学会这个方法。

谁让我们是一群读书、健身、投资、帮朋友、陪家人的人呢,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