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李白这首七言古体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为送好友王炎入蜀所作。本诗通过对蜀道行成的历史渊源叙述,对峥嵘崔嵬山峰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再现蜀道深谷万壑的陡峭、千山万峰的险峻、深谷溪水的奔泻。其目的希望好友知难而退,早日归来。
本诗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叙写蜀道形成的历史渊源。作者从蚕丛和鱼凫开创建立蜀国开始讲起,它的形成按照李白夸张的说法已经存在四万八千年之久。这当然是李白善用的夸张写法,极言蜀道已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的形成一是为了闭关自守,为了蜀国安危而为之,故蜀与虎狼秦国的边塞长久不能人烟。二是为了方便蜀国人民正常迁徙往来。所以才有五丁开山凿岭,建成了天梯与石栈相通连的宏大人间奇迹。
李白笔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上有九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语句极言蜀道山峰的巍峨险峻不过逾越。
形容山道之逶迤,“百步九折萦岩峦”。其描写山谷之险峻,“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第二部分,写蜀道之难。李白第二部分一起篇,就以关心的口吻询问友人,什么时候能够重新回归。并提醒友人难道你不怕“畏途巉岩不可攀”吗?
作者是如此形容蜀道的孤寂与凄凉的,“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言尽了古道人迹罕至,唯有野鸟悲鸣穿林飞的画面。蜀道之难,真的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诸声,令人神情紧张、朱颜突变,毛骨悚然。
李白笔下蜀道上的山峰之高,“连峰去天不盈尺”,那连绵的群山之巅距离天幕不足一尺之遥,可见其峰峦叠嶂直插云霄。形容峭壁之陡峭,“枯松倒挂倚绝壁”,陡壁万仞千尺,令人目视胆寒。
形容山涧万壑水流之湍急轰鸣,“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山涧洪流肆无忌惮地冲撞崖壁,围绕山岩谷底汹涌澎湃澎奔泻而去,冲击山崖与巨石形成雷鸣般的吼声,在山谷间萦绕回荡经久不息。
在此部分结束之处,作者禁不住地询问友人,你一个远道而去的异乡之人来此地意欲何为?
第三部分写出蜀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剑阁山巍峨峥嵘、险峻逶迤,是蜀国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关塞。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倘若镇守关隘将士对国不忠,蜀国将面临灭顶之灾。蜀道之上,猛虎豺狼挡道,蛇蟒出没,伤人无数。虽然锦城成都自有四季如春、人丁兴旺之景象,是不错的养生享乐之处,但这避塞之隅,终不是外人久留之所。收尾之处,李白再次哀叹蜀道之难,规劝友君早返故土。
大家都知道,李白乃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在创作上多独具传奇特色。其一,擅长夸张手法。比如形象蜀道形成的悠久历史,则用了“尔来四万八千岁”的诗句,极言蜀道形成的悠悠。再比如,形象蜀道之上山峰之高耸,则用“上有九龙回日之高标”的诗句,“高标”就是高峰之意。形象生动表述道:连拉着太阳的九条巨龙遇到此山峰,也无可奈何都要退避返回。
其二,多旁征博引轶事典古。在记叙蜀道形成历史悠久时,引用了蚕丛及鱼凫开国的典古;比如,讲述开凿蜀道之艰辛时,引用了“山崩地摧壮士死”五丁为开凿蜀而身亡的典古,自然生动形象逼真,让人记忆深刻。
其三,善用反复手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语句,在此诗句的三大部分中都有出现过,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在这层层递进的写法中,让人们真正领略了蜀道独特的地貌特点,山峰之巍峨、山道之曲折、谷水之奔流、蜀道之凄凉、战略地位之重要。
全诗浑然一体、层次分明,语言生动活泼,处处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读之朗朗上口,引人入胜,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