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几日一位同事的离职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个小神经,迫使我深刻反思了自己根深蒂固的面子观。
我的这位同事,放弃了已从事五年的银行工作,转而去做了一名老师。
从银行离职的人比比皆是,但大多跳槽去了另一家银行,为了更好的职位与收入。
像我的同事这样从银行出来转行转这么远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在银行工作的人,很少是因为兴趣,更多的是因为体面和收入。
大部分人每日做着机械重复的事情,或是操心着焦头烂额的指标,却很少想过去放弃,因为银行始终会让我们“看起来很好”。
毕竟,在周围人的眼里,在银行工作意味着高薪、体面、有出息。
即使我们心知肚明,随着时代的变迁,银行早已沦为弱势群体,却仍然忍不住沉溺在世人老旧的眼光里不能自拔。
毕竟,这世上少有工作是因为兴趣,大部分只是谋生而已,能混个“看起来很好”,也值了。
更何况,放弃了积累数年的某个行业的经验,浪费了好几年的光阴,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勇气。
2
我就是一个特别容易被自己的既往经验与成本所困的人。
就好比当年,参加校园招聘应聘了好几家银行,后来又收到了中国移动的offer。然而我丝毫没有比较这两类单位哪个更适合自己,直接就选择了银行。
理由是,自己为了考银行做了那么多准备,突然去签了移动不是很奇怪吗,之前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并且,中国移动给人的感觉就是个充话费的,远不及银行高大上啊。
而事实上,无论我当年选择了移动还是银行,都并非从自己的本心出发,无非是出于两种理由,一为谋生,二为面子。
如我一般,这世上有那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本心是什么,稀里糊涂地过日子。
另外还有那么多人已然了解自己的本心,却迫于种种原因,不敢去追随本心。
甚至还有那么多人认错了本心,将“看起来很好”误当“真的很好”,比如喜欢某些事情带给自己的光鲜亮丽,人前显贵,就以为真的喜欢这件事情本身。
3
那么如何来鉴别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一件事情呢?
很简单。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心流”(flow),是说当一个人将精神力完全倾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感觉。
心流产生的同时个体会产生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
心流的产生甚至会使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觉发生改变,我们可以专注于事情本身很长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流逝。
我们忘记了忧愁,忘记了烦恼,只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事件本身的乐趣。
这真的是一种神奇的状态,你觉得一切不费吹灰之力,你感觉到莫大的成就感,你觉得自己处于“巅峰状态”。
这种状态,音乐家称之为“心灵泉涌”。
作家称之为“灵感爆发”或是“文思泉涌”。
当心流产生时,我们的身心高度集中,行动与回馈不断互流,乐趣油然而生。
可以说,这是生命的最佳状态,如若我们能够让自己经常处于这种状态当中,无疑是人生的幸事。
4
想要体会心流的感觉其实很简单,也就是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然而,在这个物化的世界里,我们几乎已经丧失了鉴别“真正喜欢”与“看起来很好”的能力。
因为,追逐财富、地位、权利的结果,真的会让我们很兴奋呀,哪怕这一过程很苦逼,甚至很血腥,我们也愿意咬牙坚持。
毕竟,让自己在别人眼中很好的意义,早已盖过了自己是否真的很好的事实。
于是,我们就那么一直一直地,违心地做着自己。
所以,当有人能够冲破藩篱,做回自己,便能够很轻易地引起我们的关注,吸引我们艳羡的目光。
因为他们做了我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5
实际上,在某些领域做出非凡成就的人们,他们大多也是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喜欢”,而很少有人是因为名利地位才去苦苦追求。
在梁启超家,有一个“一门三院士,个个皆才俊”的教育奇迹。
梁启超的次女梁思庄当年在选择专业时犹豫不决,梁启超因为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于是建议她选择生物。
可后来在得知女儿对生物全无兴趣后,心中大悔,便赶紧给女儿寄了一封信:
“庄庄: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但是新学期若已经选定生物学,当然也不好再变,只得勉强努力而已,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梁思庄遵从自己的本心选择了图书馆学,最终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在一个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家庭里,每一个孩子都活成了自己最精彩的样子,足以可见“看起来很好”只是虚有其表,“真的喜欢”才是成大事之本。
不管怎样,谋生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那个真正的自己,哪怕在谋生之余做一些能产生心流的事情,也不失为一个做回自己的良径。
重要的是,不要总是沉迷于别人眼里看起来还不错的自己,努力去做令你真正喜欢的自己。
最后,愿我们做的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因为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