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朋友写农村吃大席,还附上了一排堆积成山的菜,露天的流水席,忙着折菜的妇女们,到处窜着开心的孩子们等等,瞬间把我拉回童年的快乐时光。
我小时候没有挨过饿,无法感同身受挨饿受疼的场景。但是小时候渴望吃好东西的心情,我还是可以回忆起来的。
我记事起,家里两个周包一次猪肉水饺。每逢自家包水饺,非常开心。因为各家都有孩子,又不经常包水饺,所以谁家包了水饺,会给玩得好的邻居送一两盘子,大人舍不得吃,留给孩子尝尝。所以,孩子们隔三差五就能吃到一次水饺。不过只有自家包水饺的时候,才能有足够的量把肚子吃得滚滚圆,再吃就要爆肚子时才肯停止。一般中午吃水饺,晚上一顿饭基本就省略了,变成了白米稀饭就可以了。我还记得小时候吃饭,打个抱嗝,才算真的吃饱。
再说吃大席。谁家有红白喜事,当妈妈的就会带上十岁以下的孩子去吃席。孩子不占位,站起来吃,想吃啥,妈妈给夹,热心的同桌人也帮忙给孩子们夹菜。那时候,吃席,我也是吃得肚子滚滚圆,带着轻微的疼才停吃饭。
吃完饭,妇女们就从兜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兜挑选饭桌上自己中意的饭菜倒进去。一个桌上有两个折菜的,这桌菜就浪费不了。如果一个桌上没有来折菜的,一般邻桌也有串着桌子过来折菜的。想多折一点菜的,手脚要麻利,还得脸皮厚,大声吆喝:“唉,这个菜有人要不?没有人要,我包了哈。”不等有人回复,她就自己打包完毕了。然后各自心满意足回家,几天的菜就有了。
小时候,无论是自己日常做菜,还是吃大席的菜都不会浪费。谁也不嫌弃谁脏。是好吃的菜,都不介意,带回家,一热就吃了。不像现在浪费很多,甚至以浪费为光荣似的。别人打包,他们还会投去不屑的目标。久而久之,导致很多饭菜的浪费。
我突然很怀念吃小时候简单的快乐,怀念不管不顾的高声大语,怀念有点粗鲁的吃大席还带着塑料袋说说笑笑折菜的艰苦时光。那时候,大家的快乐多么简单,邻居送的一碗水饺,自己包的水饺送到邻家,孩子多的家庭孩子们抢着吃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