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叛建奇功,智定天柱山
灊山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陈而立。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辽曰:“此是吴兵外应,可就计破之。”便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太史慈见城门大开,只道内变,挺枪纵马先入。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数箭。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北方平定后,曹操领地急剧增多,而叛乱也就更频繁。因此这段时间,部分曹营将领便奉命分头平叛,张辽亦是其一。赤壁战后,叛乱者急剧增多,陈兰梅成联手发动叛乱,由于地域十分接近孙权辖区,因此曹操非常重视,派张辽指挥张郃和牛盖攻陈兰,派于禁和臧霸共同讨伐梅成。从曹操安排的人员名单来看,五子良将用了三位,臧霸也是著名将领了,可想而知这两个叛乱者并不简单。而同为五子良将,张辽地位高于张郃,因为《三国志》用了一个“督”字。
讨伐过程极具戏剧性,梅成假装投降于禁,却又将自己的兵众和陈兰合在一起,这就加重了张辽的负担。当时叛军驻扎在天柱山,据险而守,张辽的下属都说:“我们带的兵不多,山道险要,不适宜太深入。”而张辽的英勇再次表现出来,他认为,这个时候就是一对一,平明斗勇的时候了。结果深入敌境攻杀了陈兰和梅成。
曹营诸将各有特色,曹仁善守、夏侯渊善攻、乐进阵斩大将、于禁治军有方、张郃善于利用地形。而张辽则是攻守兼备,智勇双全,尤善于攻心,这在武将中极为难得。关于攻心,上文中看穿昌豨的心态即可为证,而长社定乱则是其善守加攻心的表现。军队中夜有小叛并不罕见,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在黑夜中及时遏止住,使之不酿成打乱。而张辽洞悉叛者心态,知道对方“以动乱人”,于是对症下药,令“不反者安坐”,自己只带着几十人就轻松地抓出生事者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事件在《三国演义》中被移植至魏吴其中一战,说太史慈认识张辽军中同乡戈定,使戈定扰乱生事,自己便趁乱攻张辽。结果张辽在太史慈来之前便用上文方法迅速抓出戈定并杀掉,反过来用计伏击太史慈,致使这个名闻天下、勇比孙策的东吴名将含恨九泉。
挟武常致远,带病征孙吴
又闻张征东、朱横海今复还合肥,先王盟要,由来未久,且权自度未获罪衅,不审今者何以发起,牵军远次?
——《魏略》
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为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以辽所从破吴军应募步卒,皆为虎贲。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疾未瘳,帝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背后孙邵、丁奉……)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
——《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
逍遥津一战,确实是把孙权打怕了。《魏略》中的那段话其实发生在孙权对曹丕称降时期的,张辽一“复还合肥”就使到孙权不安,马上去书曹丕致歉,可见张辽的威力。
曹丕继位又称帝,对昔日的功臣自然是厚加恩宠,对张辽尤其重视。特地召他来“建始殿”,见一见这个名震天下的战将。结果连他自己都吓住了,叹息良久,对左右说:“这是古代的召虎啊!”曹丕甚至为张辽母亲建造宫殿,这可是其他外姓将领没有的。张辽病了,曹丕亲自到张辽处慰问,赐给他御衣。
后来孙权再次与魏国决裂,曹丕派遣兵马分为三路侵吴,此时张辽病重,但仍作为其中一路。逍遥津战役的惨痛记忆在孙权心中无法磨灭,他告诫诸将:“张辽虽然病了却也不是我们能够抵挡的,要谨慎。”果然,吕范就被张辽打败了。这也是张辽的最后一战,获胜后不久就去世了。
罗贯中很喜欢将自己喜欢的将领由善终改为战死沙场,可能他觉得作为一员大将默默无闻的病逝没什么意思,倒不如轰轰烈烈战死沙场。因此,《三国演义》中黄忠、徐晃、甘宁、太史慈无不如此,而张辽也被安排在和徐盛一战时,被丁奉射中腰部,虽有徐晃救回,但仍重伤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