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终身成长》第2.1.3-2.1.5章
我的摘录和感悟有:
第一, 若要二选一:1)支持我们自我意识的人;2)促使我们成长的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1)有的人会希望对方, 能尊重自己固有的个人特质,让自己感到完美,不受打击。
曾经,我丈夫批评我写的东西不好时,我会不高兴。现在他不再说我了。我不高兴是担心被打击,不再写了。
2)另一些人, 希望对方能找到自己的缺点,并帮助他们改正。鞭策他们变得更好、鼓励他们学习新事物。
但他们不是希望别人挑剔自己或是诋毁其自尊心,只希望对方可促进他们个人的发展、让他们学习新知。
第二,一个人的成长成了另一个人的噩梦。
有人在婚姻初期,丈夫被妻子打击后,会给他妈妈电话,他妈妈总能给予他他所需的宠爱与崇拜之情。
她丈夫眼中成功的伴侣关系是:从不提出异议,全盘接受。 那不是他妻子所认同的。
她妻子眼中成功的伴侣关系:解决问题,但那也不是这位丈夫所希望的。
第三,不一样的CEO
1)有CEO综合征的人:a)李·艾柯卡(Lee Iacocca),在出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hrysler Motors)的总裁并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他一次又一次推出同样的车型,每次只做出一些浮于表面的小改动。不幸的是,最终不再有人对这种车型感兴趣了。与此同时,日本公司已开始充分重新思考车应该拥有怎样的外观和性能。最后的结果是日本车,迅速占领了美国市场。他没直面自己的不足,只让自己被崇拜他的人围绕,赶走那些质疑他的人,迅速变得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一无所知。他成了一个不好学的人。b)阿尔伯特·邓拉普(Albert Dunlap),一个承认自己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曾被邀请带领尚彬公司(Sunbeam)走出低谷。他选择了让自己被华尔街从业者视为英雄的短期战略,公司股价飙升,但最后四分五裂。
2)常会面对自己的不足的CEO:a)达尔文·史密斯(Darwin Smith)在回顾他在金佰利公司(Kimberly-Clark)的出色表现时说:“我一直努力去胜任这份工作。”像香港大学那些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一样,他永远不会拒绝接受补习课程。b)路易斯·郭士纳(Lou Gerstner),一个被公认为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被邀请带领IBM东山再起。当他开始一项关于IBM公司文化和政策的颠覆性的调整计划时,股价停滞,整个华尔街都在冷笑。他们说他是一个失败者。然而几年以后,IBM重新成了行业的领头羊。
第四,能力的拓展。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在寻求挑战同时,还会在挑战中成长。
1)米娅·哈姆(Mia Hamm),美国当时最棒的女足运动员,直言道:“我的一生都在努力,一直在试图挑战自己,去和那些比我年长、更强壮、更有技巧和经验的运动员,也就是比我强的人比赛。”一开始,她跟哥哥踢足球;10岁的时候,她加入了11岁男孩的足球队;之后她加入了美国排名第一的大学足球队。“每一天,我都希望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他们的水平……因此,我进步的速度也出乎意料地快。”
2)帕特丽夏·米兰达(Patricia Miranda)在高中时体重超标,也没什么运动天赋,但她非常想成为摔跤手。她希望能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全部潜能。’而不只去做一些简单的事。当摔跤变成挑战,她准备好去迎接它。在24岁从雅典奥运会上带回了一枚铜牌后,她挑战耶鲁法学院。她认为,更有意思的是从底层重新开始并看看自己这一次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我的行动:
第一,在不挑剔对方,也不诋毁各人自尊心的前提下,互相促进发展。我们都是需学习新知识的人。
第二,提醒自己,要静听别人的质疑,保持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的了解,要做好学的人。
第三,努力胜任自己的工作。要向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学习,乐于接受学习机会。
第四,思考长期发展计划,即使别人在反对,也要打下健康的成长基础。
第五,尝试挑战自己,向更强、更有技巧和经验看齐,希望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他们的水平,争取更快的进步。
第六,争取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全部潜能,而不只去做一些简单的事。
第七,如果有机会,别担心年龄问题,可以尝试,从底层重新开始,看看自己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