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2 :北京市十一学校战略
使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战略目标:一流的质量,卓越的团队,能够让教师过体面生活的待遇,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
关键成功因素:教师、课程、个别化、内动力、国际化、数字化、生源、标准化。
关键成功因素指标:
一、教师
1.充分认识师生关系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增加师生相处机会,确保必需的师生相处时间,形成敬业乐业的教师文化。
2.人人都是教育者,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
3.全人教育能力。重视对教师管理能力和管理素养的培养。加强教学班建设、领导学生内心、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仅有学科教学能力已经无法应对今天的教育工作。
4.树立高远志向。每一位优秀教师都要具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引领更多的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5.尊重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总结一线教师的创造性成果,挖掘日常教学的独特价值,营造优秀教师成长的氛围。
6.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承担六年一贯的教育教学任务。
7.实施教师身心健康工程,实行个性化健康服务。
二、课程
1.落实课程首席教师负责制,实行课程组独立预算。
2.进一步明确每一个课程的定位,充分挖掘其课程价值,不随意更改,不随波逐流。
3.加强高端课程与自主招生课程、竞赛课程的整合研究,进一步构建适合特别优秀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系。
4.加强课程实施的诊断,不断修正和完善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
5.缩短单位课程教学时间,增加选择机会,启动课程动力。
6.构建优质课程奖励机制,引领课程建设走向更高层次。
三、个别化
1.认真研究24人以下教学班的课堂教学规律,实现课堂教学向个别化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
2.最大限度减少学校、年级、教学班的统一活动,研究常规工作个别化实施的操作办法。
3.建立学生个别化分析和诊断机制。
4.任何人不得占用学生的自主时间,对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要确保学生自主安排,确因工作需要,必须通过规范的程序与学生协调,并报学校批准。
5.研究和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路径,以学习路径分析带动和推进个别化教学。
6.加强实施个别化学习空间的建设。
四、内动力
1.学生的内动力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通过提供富有选择性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从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是激发内动力的基本途径。
2.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特别要利用小学段的机会,科学设计,认真实施,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效。
3.通过目标设定、职业考察、生涯规划,引领学生成长的自觉性。
4.学会等待。学生内动力的生长非一日之功,但每一项工作都可能朝着目标逼近,重要的是始终如一的坚持。
5.考试等压力带来的动力不可能成为内动力,一旦压力消失,动力也自动消失。因此,不要试图通过施压作为激发学生内动力的手段,但要通过对命题的研究,让考试内容本身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环节。
五、国际化
1.高水平、高定位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化学校,立足全体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2.进一步完善已经引进的国际品牌课程,将其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融入我校的课程,优化学生的国际教育课程,打造北京市十一学校的特色课程。逐步开发中外合作校本课程。重视艺术、体育、技术等课程在学校国际化建设中的作用。
3.丰富国际教育课程,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全面实施分层、分类、综合课程,最大限度提供选择性课程。
4.重视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优秀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逐渐形成内培和外引并重的用人机制,全面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5.重视与非英语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6.扩大留学生国别,开发新的生源地。
六、数字化
1.注重对基础网络通信设施的升级改造和专业规范维护,确保数据传输安全、稳定。
2.加大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传统桌面端应用的同步互通,确保信息的发布和接收能有效到达和反馈。
3.加强自动化数据处理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诊断分析中的使用,为教师及管理者等提供有效、直观的图表分析及决策依据。注重累积教师、学生成长及学校常规运行的相关数据,形成大数据模型,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4.重视教师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常态化、主流化办公应用的使用习惯培养、应用水平的提升,更新完善学科十大必备技术素养,并帮助老师掌握。
5.加快各个学科O2O教学模式的探索,基于学科实际需求,逐渐形成一些典型性教与学线上线下融合的做法。
6.研究学生自带设备后,其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的转变,以及对硬件配置和新型学习空间的需求,改造软硬件环境,为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成长服务。
7.充分考虑各方需求,整合相应资源和服务,推动主要平台功能完善和双语化,满足师生的大部分需求。
七、生源
1.始终坚持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校品牌以改善生源的基本价值取向。尤其是要通过构建优秀学生成长平台、开发优秀学生课程体系、提升优秀学生培养质量,吸引优秀学生选择北京市十一学校。
2.在校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是我们最重要的招生广告。人人都是招生工作的主体,赢得学生的爱戴,博得家长的认可,是改善学校生源结构最根本的保证。
3.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学生提供更适合成长的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培养目标、教师、课程、学制、办学特色的开发,吸引优秀学生。
4.优化“六年一贯制课程”实验,明确实验定位,优化教师队伍,着眼于宽基础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八、标准化
1.细化各学科课程标准,逐步形成师生共享、教学可依的有效工具。
2.细化工作常规,对已有经验进行标准化管理,打造简捷方便的分享平台,构建新的工作流程改进机制。
3.建立标准化流程,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明确责任,从而有效地减少工作上的失误,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及时、准确、快速、高效地完成。
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改革创新,不断向规律靠拢。
包容共生,学校是学生可以犯错误的地方。
一心办学,心无旁骛。
不唯高考,赢得高考。
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课程是学校的产品,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
生活上可以照顾,工作上不可以照顾。
学校在制度上不与师生计较,才能形成不计较的文化。
能通过改造结构解决的问题不靠制度,能以制度解决的问题不靠会议。
责任、权力、利益匹配才能为每个岗位赋能。
所有的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其主导方在教师,评判方在学生。
从教学走向学习,领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为每位学生装配自我成长的发动机,最终使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
哪个层级获得的信息最充分,就把决策权放在哪个层级。
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将落实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