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须在事上磨( 人民日报2017年3月24日)
《传习录》记载了明代大儒王阳明与弟子的这样一段对话。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引用王阳明先生与弟子的问答引出想说的论点:
的确,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这一观点可谓意味深长。
——————————第一段才用名人名言+观点阐述的方式开头,这种写法需要积累!!!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or擅长搜索。
现在的年轻干部,学历相对较高、书本知识丰富,特别是身处互联网时代获取大量信息,谈起道理头头是道。然而,有人却慨叹“懂得许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道理的供给和做事的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所懂非所用,所需非所有。在未经历具体的事之前,知识和经验都停留于观念层面,是潜在的、异己的、尚未唤醒的;惟有经过事的检验,人的观念才会受到触动,才会对哪些道理尚不透彻、哪些信息与做事并不相干有清醒认知,才会去更富针对性地读书学习。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很多人(本文的受众)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原因是论点换个说法再来一遍+正面阐述论点(……会……)+反面阐述论点(不……就不会……)+名言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
经典开头两段的写法。不过如果是要写申论一篇800字的话,开头一段则稍微啰嗦了些。可以简单用一句传习录中记载……/王阳明……开头+后面例证or解释说明。
受众强则针对性强,目的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