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发现,看书一定得有自己的思考否则也就是仅仅留下了情节,却深挖不了其主要意思,就成了泛泛而看了,虽然看了很多但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所以呢,现在就是每看完一本书写下自己的读书笔记。留作纪念,思考不一定要很深入,主要以形成自己的感悟和想法。顺便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暂且抛下其主导现实宗教因素,暂且对于宗教政治背景还是不甚了解。所以还是单从阿米尔的感情线出发。
该书主要分为2部分吧,逃离前--友情与背叛 逃离后--忏悔与救赎
逃离前,小时候:
阿米尔是少爷,哈桑是奴仆,但2人喝着同样的乳汁长大,就是兄弟。哈桑一直崇拜着配合着和保护着阿米尔,把阿米尔看得比自己还重要,而阿米尔在内心里却还是瞧不起哈桑,认为他很卑贱,潜意识里是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两人一起爬过墙头,在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阿米尔懦弱却有自己的小心思,哈桑单纯善良坚强勇敢,对阿米尔忠诚,从小就认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就是阿米尔了。“哈桑就是这样,他真的是纯洁得要死,跟他在一起,你永远觉得自己是个骗子”。2人最爱的是放风筝。而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习俗,而2人却是在1975年的斗风筝比赛后嫌隙越来越大,开始了各自的人生。
1975年的冬天,阿米尔在风筝比赛中赢了,哈桑开心的去帮阿米尔追回胜利的这只风筝。当时,拿到风筝的时候,他碰上了当地的恶霸,阿塞夫一行人,为了惩罚哈桑,他对哈桑做了一些不堪入目,让哈桑耻辱的事情。而当时,阿米尔去寻找哈桑,正好撞见,但是,阿米尔却是躲在钢丝栅栏后面,默不吱声,尽管内心煎熬,却因懦弱而看着哈桑受辱,最终逃走。 但这一切,哈桑看到了。他看到了躲藏起来的自认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的阿米尔,他看见了阿米尔的逃走,他看见了自己内心的崩塌。而当哈桑衣衫褴褛拿着风筝走出来时,阿米尔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上前询问为何需要这么久,装作没注意到白色的雪面上绽放的红色的血滴。
而从这之后,阿米尔刻意避开哈桑,渐渐疏离哈桑,虽然哈桑在伤痛过后想要和好,但,阿米尔屡屡不敢坦然面对哈桑。 甚至,想通过赶走哈桑来逃避自己内心的谴责。于是, 出现了手表的栽赃嫁祸事件。哈桑走了。不久之后,阿米尔也逃亡美国,开始另一段生活。
出逃后: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当初他对哈桑的背叛,那年冬天发生的事情成为了他一生中都需要背负的沉重负担,成为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当娶索拉雅时, 阿米尔不在乎别人的过去,他说“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我自己也有过去。我全都知道,但追悔莫及。”他一直在忏悔。所以,当接到拉辛汗的来电,听到他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时,阿米尔知道他无法再逃避那个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了。他要为自己救赎。
最初看时不喜欢阿米尔,不喜欢他的懦弱,不喜欢他瞧不起哈桑,不喜欢他的小心机。同情哈桑,喜欢这个单纯着的善良的小朋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性格如此,何必强求。有评论说这是一个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回头想想自己,在小时候,是否也做过一些类似的事情而感觉懊恼不已。是否会经常忏悔之前做过的事情。最煎熬的事情不是外在的困难,而是自己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煎熬,每到深夜,撕心裂肺的撕扯着,越想隐藏,越是疼痛。最好的救赎办法,就是,展露它,对其坦诚。也许结果并没有那么糟糕,越是面对,才会发现,之前的担忧都是多余。
就像书中最后,在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面对索拉博,当我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免内心感动,就像结尾: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我喜欢最后译者李继宏的话“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说,风筝隐喻着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它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追。”
2016/05/17 金Jane R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