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贝尔商道为大家介绍“乡愿,德之贼也”的出处。然后分析乡愿的两个案例,第一是子贡赎人,第二是唐德宗免税。最后总结乡愿三大特征:第一是柔顺奉承,第二是见利忘义,第三是似是而非。
一、“乡愿,德之贼也”的出处
《论语.阳货第十七》
【原文】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
孔子说:“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就是败坏道德的人。”
贝尔商道认为乡愿没有原则,不讲法律秩序,只是一味做滥好人,自己看到的,接触到的人都一味示好,大家都说他好人,都想接近他,但整体的法律制度却会荡然无存,也没有公平公正可言。
二、乡愿案例一,子贡赎人
《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报销赎金。
孔子的学生子贡在他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到鲁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补偿金。
孔子说:“赐,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你收下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收下补偿金,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赎身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的人了。”
三、乡愿案例二,德宗免税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四十九》
【原文】
庚辰,上畋于新店,入民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悉无它徭,今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后又云和籴,而实强取之,曾不识一钱。始云所籴粟麦纳于道次,今则遣致京西行营,动数百里,车摧牛毙,破产不能支。愁苦如此,何乐之有!每有诏书优恤,徒空文耳!恐圣主深居九重,皆未知之也!”上命复其家。
贝尔商道为大家简单翻译一下原文:
唐朝,某一年大丰收,有一天唐德宗外出打猎,到了一个农民赵光奇的家,唐德宗问他们快不快乐。结果赵光奇说不快乐,并且向唐德宗哭诉陈情,国家定的政策不兑现,先是说实行“两税法”,两税之外再无其他赋税徭役,实际上税外税远远超过两税;后来又说议价收购粮食,实际上是强取,百姓一文钱都见不到;开始说交纳粮食只需交到路边,现在又让送到京西行营,动辄数百里,弄得车摧牛毙,破产难支。德宗听得不甚唏嘘,当场就把这家人的税负免了。
粗略一看,唐德宗十分体察民情,但实际上唐德宗的表现是乡愿。税是国家大法,应该一体适用,免了这家其他家呢?他不思索建立制度使人民休生养息,如果是苛税伤民,就该减所有人的某些税,如果是官吏贪贿,在国税之外多辟财源,他就该好好整顿吏治。
四、乡愿三大特征
第一是柔顺奉承。如果一个人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没有骨气,没有诚信、没有敬畏,同时却很执着,对于一些现世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样的人一定会最终堕入乡愿之流。
第二是见利忘义。乡愿不像君子有规矩,有底线,他们无规则,无底线,唯利是图,所以乡愿之人对环境变化的回应非常迅速。
第三是似是而非。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乡愿之人往往外表一团和气、言语和顺,招人亲近,所以很容易得到众人的好感。但是乡愿似是非是、善恶难辨,具有极大迷惑性,一定要采取最大戒心加以防范。
贝尔商道认为,我们在做内容创业、个人IP赚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辨乡愿之人,远离乡愿之人,筛选认可自己的用户,努力获得一千个铁杆粉丝持续的认可,并且提供高质量的价值或服务,最终我们将收获等值、超值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