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永远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于是一个时代的品德就同归于善良了。
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一个时代的品德将同归于诚信了。
得道的圣人统治天下,收敛个人的私欲偏见,与天下的老百姓心意相合。百姓都专注他们的视听,得道的圣人使他们都恢复到婴儿般的淳朴自然状态。
【解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里提出的“常心”是恒心,恒心是人类中个别人所拥有的一种持久不懈的生命意志力之具体表现,是一种由知识所引发出来的磅礴欲望,按照现代的一般说法,就是进取心或上进心。
这种心理伴随了时代演进的脚步而日益渗透到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
恒心依靠毅力来支撑,而毅力支撑下的恒心便时时演变为勃勃雄心,这里便成为追求知识和满足欲望之无穷动力的真正发源地。
在所谓“常心”刺激下的人类,其急功近利的表现真可谓惊天动地!
一小部分以恒心做动力的人,或拼命地追求知识,索天究地,上下探求;或无止境地聚敛财富,四方奔走,栉风沐雨;或明目张胆地扩大权力,排斥异己,残杀无辜。
这样的局面出现,使绝大部分人都被裹进欲望的滚滚洪流之中。人类在“恒心”的指使下,心灵和身体走向了二元对立。
老子在此提到了古代的圣人们从来也没有自己的恒心,就是说他们没有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是以百姓的心、百姓的追求和愿望为自己的常心。
“善者我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我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对圣人来说,善良的人他们善待,不善良的人他们也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善良;守信的人他们信任,不守信的人他们也信任,这样便得到了荣誉。
圣人指国家的主宰者。他们如果能够以百姓的感情和心理作为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行为。
同时,他们有能力抵制百姓中的一些不正常的感情和心理,他们确实是高人一筹。
因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一些准则或时尚,并不是真实的价值判断,比如善和信,什么是纯粹的善?什么是真正的信?其中存在着大量人为的谬见。
可见,圣人并不是全部追随大众舆论而随波逐流,他对所有的事物有着自己的基本看法和立场,所以,圣人能够获得真正的“善”和“信”。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百姓们的心灵不但已经净化,而且达到了浑一,他们没有了任何理想和追求,便专注起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留心着圣人的举动,而圣人自然没有任何举动,他们回归到婴孩般的自然纯朴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