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同好
谁适合建社群(谁适合建群)?如何做好社群定位?如何找到社群中的第一批成员?
社群是需要领袖的,而不是所谓去中心化的。去中心化是一个很美的概念,作为个体或者小团队是可以的,但是一个大社群的运营没有一个精神领袖是很难的。比如罗辑思维,如果罗胖一年不管事,也不说话,这个社群还存在吗?对于企业而言,做一个社群是很困难的,因为精神领袖很难是企业,必须是人。但是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产品找到产品发烧级玩家,让这样的玩家成为自己运营的社群里面的精神领袖,就可以完成社群领袖的培养。说白了,建社群不一定需要找明星代言人,而是需要找到喜欢某种产品、能把产品玩到极致且有个性的人。有同好,就有社群建立的基础。
通常来说,在某一领域拥有影响力的个人和组织,更易建立起垂直的社群。很多企业建立社群的尝试失败,就是因为群里面没有灵魂人物,一个普通员工建立100个群,顶多是100个微社区,除非这个人真正具有影响力。
建立社群是为了营销?成长?传播?你的社群可以给群成员带来哪些价值?
让更多人更好的了解某个产品;提供某种爱好的交流机会;聚集某个圈子精英,
影响更多人;让某区域的人更好的交流;做某个群体情感聚集地;认同某一类价值观,共同探讨。如果你认为你能提供价值,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你必须在某个单点能力上拥有超过普通人的能量,并得到大家的认可。社群的价值是基于能力才能构建,不是基于热情或者愿景。
社群结构中的第一个模块是社群的组成成员。如果你要建社群,一定要认真对以下成员进行规划:
创建者要有一定的威信,能够吸引一批人加入社群,还能对社群的定位、壮大、发展、未来等都有长远而且正确的考虑。
管理者要赏罚分明,能够针对成员的行为进行评估并运用平台工具实施不同的奖惩。比如秋叶PPT社群中不同的群设有不同的管理员。不同性格的管理员治理下的群经常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管理员分块管理也会促进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学习。
参与者能够参与到社群的活动或讨论中,活跃度决定了参与度,要想提高活跃度,参与者中有一些的牛人、萌妹子、逗比等会很有效,这一群人能激发社群整体的活跃度。
开拓者要好玩、能侃、善交流,能够在不同的平台对社群进行宣传与扩散,尤其要加入不同的群能够谈成各种合作。分化者要他们要能够深刻理解社群文化,参与过社群的构建,熟悉所有细节,这都是他独立出来复制社群的基础。比如秋叶的核心小伙伴@秦阳的“秦友团”,是在秋叶“阅读→思考→行动→分享”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特色后开花结果的。
合作者独木难支,所以最佳的方式是能够拓展一定的合作者用于资源的互换。比如与其他社群相互分享,共同提升影响力。比如秋叶PPT与出版社合作读书笔记、与畅销书作者相互分享合作等。
付费者你要记住,社群的运营与维护是需要成本的,不论是时间还是物料,都可以看做是消耗金钱。所以社群一定要有给予经济来源的付费者。付费的原因可以是购买相关产品、社群协作的产出、基于某种原因的赞助等。
2、定结构
组成成员——内部群与外部群如何区分,如何有节奏地引入成员?
交流平台——选QQ、微信还是YY等其他平台?
加入原则——开放加入制、邀请制、筛选制?
管理规范——如何制定群规,有人打破群规怎么办?
在环形结构中,在每一次群交流中,每个人的身份可以互相变化和影响,地位相互平等,管理相对松散,不必太严格,比如秋叶核心群的主要职能就是扯淡,我们经常玩匿名、爆照、各种截屏对话晒节操等,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一个无节操的刷屏群。但是在这种无节操刷屏的过程中,大家也培养了真正的感情认同。
真要做正事时,秋叶会组织大家成立专门的临时讨论组开展工作,讨论组工作结束就关闭,不断动态延伸。
在准备成立普通学员群的时候,秋叶会引入一部分核心群员以老师和群管身份提前进入,这样既可以分担管理压力,也可以引导群的运营。比如在线分享的时候,核心群小伙伴会主动引导人气、提醒秩序,这比分享者自己出面做效果要好得多。
第一,群主邀约制,没有得到群主邀约的人,一律没有资格进入。
第二,入群必须接受群的文化,我们的群文化是“一入秋门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如何体现这一点?我们规定入群必须爆素颜照,接受大家“调戏”,一轮“调戏”下来,适应的人自然喜欢,不适应的人也不勉强,退群自由。
第三,本群总数量有限制,我们的人数永远不超过69人,如果群员达到69人,进一个就踢一个。
第四,我们踢人没有什么规矩,基本上是长期潜水的人会被踢,在本群说话不能给人参与感的会被踢。每半年我们会主动清理一次,其实不定期我们也会踢。
第五,我们会主动发现新人要求他们加入核心群,除了最积极、最活跃的30个人,其他人都是动态调整的,这样整个群每年都在动态更新成长中。
第六,我们其实不拒绝主动邀请被我们踢出去的人回来接受“调戏”。
有种观点认为,群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不存在什么利益基础,无法制度化,其实这个问题只要考虑群的规模和建立群的产品逻辑,答案就很清楚了。
群规的目的主要是:在活跃度和诱发刷屏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特别是在移动端,群的活跃度太高,会带来强烈的刷屏感,而且很难屏蔽消息,使得群员手机使用体验下降。
我们来看看一下秋叶社群的群规:
一般群规主要是限制发和群无关的主题,特别是发垃圾广告,或者两个人在群空间里过度聊天,影响别人的阅读体验。
对于违规的群员,一般采取的模式是:
1.小窗提醒;
2.公开提醒晒群规;
3.私下警告;
4.直接移除。
如果确定要踢人,一是要事先约定制度,建立制度最好应该和群员一起约定才能遵守;二是首犯要有提醒;三是再犯,再严格按制度执行。
这样操作就比较容易得到群员的认同,当然对于发垃圾广告的,也要做一个甄别,特别是QQ群,发垃圾广告未必是本人意愿,也许只是他的QQ中毒了。
群员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有人爱发广告,不让他发广告也为难,因为毕竟有利益驱动;传统做法是先征得群主同意,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操作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谁要发广告可以,先发一个红包给大家。基本上只要你尊重这个规则发广告,没有人不欢迎。
3、产输出
核心人物的输出——比如文章、语音、视频、答疑……
群员的输出——比如一起写书、一起做微信、一起做产品……
秋叶PPT团队一开始就思考如何让群员从“观察者”变成“行动者”,参与到社群的运营,逐渐群体进化成一个爱学习、爱行动、爱分享的进步社群。所以我们鼓励我们的学员在PPT课程学有所成后,读一本书,做一个有内容的读书笔记PPT,老师免费指导修改并发布到微博、微信、网盘等多渠道。
学员的作品得到网络大V的转发、接到企业抛来工作的橄榄枝、接到PPT设计的付费任务,这样的案例就太多了。
这样的真实案例也鼓励了更多学员更好地学习和进步。每周五的分享,由早期的嘉宾分享,逐渐演变为学员分享,我们把读书笔记PPT优秀学员组织在一起,做更多的输出。比如我们和出版社合作出新书推广PPT,一起参加群殴PPT。
4、巧运营
仪式感——视觉统一、入群通告、爆照等。
参与感——如何组织群分享,哪些小技巧可以提高群活力?
组织感——社群可以协作?
归属感——为什么要搞线下活动?
仪式感:视觉统一,入群做自我介绍,爆照,接受老群员的“审问”。
参与感:小习惯带来的参与感:早上的签到、打卡等。定期分享,话题讨论等。
组织感:社群可以协作接龙做传播。
归属感:线下交流、聚会吃饭等。
视觉统一规范,为入群仪式感做好基础。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统一命名和视觉化。
2.进群之后做什么——用好群公告,告知入群须知。
3.归属感建立第一步——统一规范群名片修改。
5、能复制
是否已经组建了核心群——如何构建核心群。
是否已经构建好自组织——群核心文化的产生。
是否已经形成了亚文化——基于核心社群文化的衍生。
早就知道秋叶教PPT很厉害,但你知道他的社群是如何打造的吗?学习一下,你也可以的。
导向阶段。早在2011年,秋叶就决心利用网络找到他需要的人才,建立一个虚拟化组织来进行网络推广。一开始秋叶想找成名高手,后来发现培养有潜力的大学生比成名高手更靠谱。一个人的PPT能力可以快速提高,关键是找到更适应网络化生存的有创意的人。成名高手为工作、家庭和习惯所累,往往跟不上社群运营需要。
建立信赖。在不到两年时间内,秋叶把国内的高手都拉入了核心群,但实际上秋叶发现大部分人加入群却很难发挥作用,所以慢慢把很难发挥实质性作用,哪怕是个人私交不错的朋友,都毫不客气从群里面踢出。留下的都自称是节操比较低的。有时候,节操和创意往往成反比关系。经过两年的沉淀,内部群的信赖关系和互动已经达到有默契的地步了,现在我们很自觉地把群的人数稳定在69人,进一个就得先踢一个。
厘清目的。一个QQ群长期存在的理由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在2013年8月,秋叶老师提出一个目标,要打造网络PPT培训第一品牌“和秋叶一起学PPT”,而且等课程形成规模了,一定要利益共享,我们一起做平台,让大家的才华都有变现的渠道。
承诺。提出好的愿景激动人心还不算难,空口开支票也不麻烦,但选择哪个平台合作?采取怎样的模式推广?这些都需要斟酌。最后我们确定的策略是“联合品牌门户(网易云课堂)+不砸广告砸服务做口碑(小米模式)”,我们相信这是正确的道路。
执行。一旦团队开始执行,分工就得明确,我们这里有的人是老师,有的人是服务人员,有的人是策划,有的人实现策划的创意。一个人能出多少作品呢?但是有了虚拟团队,利用大家的碎片化时间,一切都可以掌控。
高绩效。事实上,我们很多工作感觉不是工作,就是和大家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了头脑、做出了业绩。要知道,我们没有一个人专职去推广网易云课堂的“和秋叶一起学PPT”课程,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去进行,但是我们做到的绩效实际上是,在网易云课堂付费课程销量第一名,在Office在线付费教育领域第一名,学员五星口碑超过95%!
团队成长。在2013年8月初,秋叶老师提出开发课程,10月底要看到东西,结果大家提前完成。在11月初秋叶老师提出年底突破1000人的目标,结果提前完成。2014年又完成了付费学员总人数10000人的巨大挑战,2015年准备冲击20000人,团队任务不断升级。不过这个升级背后也需要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否则团队也会分崩离析。所以某种意义上团队从成员到目标到策略到执行。也是一个不断动态更新、动态成长的过程。
摘自|秋叶图书《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