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在瑜伽练习中的天赋点吗?

编者荐语:

格子老师这篇文章很有趣,有结合他的身材特点,跟大家分享他这些年的练习经验。作为练习者,我们不妨也审视一下自己的身材与练习状态,是不是就能少些执念,多些放下,然后离安全练习,更近一些呢?


以下文章来源于阿斯汤加手账,作者格子阿汤

阿汤中可以说每个练习者的体验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并不相同,所以虽然是同样的体式但是练习起来也会有着不小的差异性。

好像捆绑一类的体式马里奇和卧龟,胳膊长一点和短一点相差真不要太多。

之前有听说马C和马D要求抓到小臂的,但是对于胳膊短腿粗的练习者来说,这辈子基本是不太可能。虽说胸肩的灵活度可以在增加手臂的活动范围,但是活动范围也是有极限的。

前几天照镜子,发现我个人大腿挺短还很厚,而小腿还挺长,长的也真够奇葩了。

在马里奇系列中立起来那条腿,只要脚后跟贴大腿根,那么臀部一定是离地的。如果臀部坐实,那么脚后跟就一定贴不到大腿根,这就是生理上的限制,所以我可能这辈子都做不到臀部坐实后脚跟贴大腿。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好像胳膊长腿短还瘦,那么穿越就会很容易,但是相反胳膊短腿长,再肉呼点,那么穿越就很费劲。

如果前者只要8分力就可以做到,后者就得用12分力甚至更多。这就是身体造成的练习差异性,也是为什么不能把体式的标准一概而论的原因。

很多练习者甚至包括一些老师,都习惯按照自己身体的标准去做衡量,甚至是要求学生来做。好像卧龟式,对于胳膊长腿长的练习者来说,可以趴着双脚勾上然后头再转过去。

对于西方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种来说,这可能并不难,脚一搭、头一钻就过去了。而对于一些手脚短、头还大的练习者来说,就很难做到,所以只能坐起来,脚绕头之后再趴下去。这并非是练习的不够、不深入、不用功而是生理上的制约。

之前也说过阿斯汤加其实是一个很个人的练习,因为只有自己才能最了解自己的身体,然后去调整一些体式里的细节。这也是不要和其他人比较的原因之一。

身体的差异性,也不一定都是缺点,好像胳膊短的练习者捆绑类的体式比较难,但是相对支撑类的体式稳定性就会好一些,所以生理上的差异性也要辩证的去看,不同的体式优劣式也会不同。

我个人之前也会经常抱怨自己胳膊短腿短啥的,但是抱怨了这么多年还是那么长,倒是更粗了。这个和身高一样,先天定型后天就改变不了,所以这个抱怨毫无意义。(不过少吃点瘦一点还是可以的。)

自己的身体要懂的接受和善待它,这就是你的身体是不可分割的。而在练习中也是一样,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不要盲目的去要求和比较。一旦和自己的身体来较劲,那么其后果一定是受伤。

自己的身体要懂的接受和善待它,这就是你的身体是不可分割的。而在练习中也是一样,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不要盲目的去要求和比较。一旦和自己的身体来较劲,那么其后果一定是受伤。

这个也是早些时候练习的经历,那时候腘绳肌很紧前屈不好,而看到同修前屈能抓到手腕很羡慕,结果自己也使了大劲去前屈,结果把腰给拉伤了,之后恢复了半年多,这就是较劲是结果。膝盖、肩膀、手腕等的关节也是,如果不去善待它们,那么一定会还的。

所以,我们练习要首先了解自己的身体条件,然后再去根据自身条件和练习阶段去进行练习调整,并且要懂得和自己的身体相处,毕竟这是终生的陪伴的练习。

就好像手倒立就不是第一、第二序列里的体式,而过早练习是会增加胸腔的压力和心脏的负担,同时会对肩膀造成很大的压力。

那些过早去磕手倒立的练习者,大多会肩膀比较紧张,后弯会比较差,而且还会大大的增加受伤的风险性,因为我之前也练习过手倒立,肩背和手腕真的是压力很大。

所以我们对待所有的信息时,需要有一个自我主观的辨别能力,知道什么真的好的,什么是假的虚的。

就好像穿越对于初学者来说,就是一个过渡的动作,我们脚点地或是拖脚都可以,甚至跳迈都行。

穿越只是在vinyasa中保持气息能量顺畅和体式间平稳的过渡,没有必要一定要使劲死磕屁股抬起多高,慢慢落下多炫酷。

过渡去增加穿越很容易造成练习体力分配不均,到后面就没有力气了。不要盲目的去跟风,毕竟每位练习者天赋点都不相同,不能简单的去模仿。

否则就会放大小我变得执着和膨胀。所以要知道阿汤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练习方式,不要迷失在那些碎片的网络信息之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