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情绪背后都是应该思维,猜你也想问:什么是应该思维呢?下面这件发生在我身上的小事可以充分说明。
妞妞放暑假在外婆家度过,半个月之前,在姥姥家被门角掀翻了左脚大拇指的指甲盖,当时疼痛难忍,嚎啕大哭,我小舅每天用碘酒帮他消毒三次以上,现在能观察到的是旧指甲盖往上翻翘,隐约可见长出的新指甲。只是无法判断指甲是否恢复,是否会长出新的指甲,妞妞自己也很担心,所以决定去医院检查,给专业的医生确诊,于是预约了一个号,我凭自己感觉,挂了个儿科外科。
8月25日周六的上午,如约而至,到医院取号时,老公忽然来电,他有点焦急地说:“你先去分诊台问问看指甲到底是不是挂外科,确定一下,万一挂错号就白来医院了。”我感受到了他的焦虑和对我的质疑,我回答说:人家才不会理你呢!于是他开始责备我,我更生气了,并生出逆反心理,他让我去,我就偏不去。
后来,等到外科医生叫号时,他一听我说到指甲,立刻打断说:指甲是要挂皮肤科,不是外科,你重新挂号吧。这时,我无语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几乎所有的消极情绪背后,都有应该思维的影子。以上的故事背后,也有许多应该思维。
第一个“应该”: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认为自己的直觉很准,懒得看清现实,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应该坚守自己的决定,才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第二个“应该”:对他人的应该思维
认为老公应该要支持我的决定,也应该相信我做的决定是正确的,而不是指挥我质疑我所做的事情,认为他就应该完全地受我控制,才算是我的另一半。
一旦受他人质疑,便有一种不懈努力也要坚持自己的冲动,当发现现实与自己设想的不一致时,便开始焦虑不安,也会生起愤怒和责备的情绪。而且这两个“应该”是相互加强的。“他应该相信我,结果没有,所以我很受伤。因为我受了伤,所以我就不听他的。”
我想,这就是种种情绪背后的应该思维吧。也可以说,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我们的愿望不一致决定着情绪的性质,如果能接纳这种事与愿违,就有可能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否则反之。
比如说,我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懂事,这是我们的愿望,可她就是有这个年龄的孩子常有的拖拉,这就是事实。如果我们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而心生焦虑而去责骂孩子,结果孩子讨厌父母,亲子关系不佳,这就是在跟事实赌气,觉得事实不应该是这样。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并且接受现实,也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最后我想借用陈海贤老师的两段原话作为结尾,因为这些话引人深思: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你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理会你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如果你一直放不下头脑中关于世界的设想,就像一个孩子不能放下对童话世界的执念,你的脑子里就一直会有很多“这个世界应该如此”的图景,而当现实不符合这个图景时,你的心里就会生出忧郁、愤恨和沮丧这些负面情绪。”
如果觉得此文对你有启发,可以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