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好评” 科举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曾经说过:“ 贡举, 议论之丛也”。 在王夫之看来,科举确实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发表看法的制度。 因此, 对于科举的评价, 就不止只有“ 恶评”, 不止只有批评的言辞, 还有“ 好评”, 还有赞美之词。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主将, 他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将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废除八股文作为戊戌维新的重要举措。 应该说, 梁启超是不折不扣的改革科举的先锋将。 戊戌维新失败之后, 他和康有为一起流亡到日本。 在日本期间, 梁启超了解到科举对于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之后, 他在 1910 年, 也就是科举停废 5 年之后,梁启超以美国为例子来说明科举制度对美国的影响,他说: “ 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 不胜其弊, 及一八九三年, 始改用此种试验, 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 日本行之大效, 抑更章章也。 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 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 在他看来, 科举是中国的一大发明, 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梁启超提出尽快恢复科举, 他说: “ 吾故悍然曰: 复科举便! ”
无独有偶,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 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孙中山也曾经长期流亡海外, 他对世界各国的文官制度比较熟悉, 1921 年 4 月, 孙中山先生在广东省教育会的一次演说中, 明确提到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中国的。三年之后, 也就是 1924 年, 他在《五权宪法》 的演讲中又说: “ 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所以, 中国的考试制度, 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 他还在其他不同的场合重复过这一说法。 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说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但是他直接说, 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都是学习中国的。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 按照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的构想, 建立了立法院、 行政院、 司法院、 考试院和监察院,立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 行政院是最高行政机关, 司法院负责司法律政事务; 考试院负责公务员的选拔和考核; 监察院主要负责监察工作。 考试院在民国政府的组织结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说梁启超、 孙中山是在比较科举与外国文官制度之后, 发现了科举的价值之后, 才发表肯定科举的言论的话, 那么来中国的西方人则用他们的视角来看待科举, 他们对科举的赞美不亚于梁启超和孙中山。1583 年(明万历十一年), 有个意大利传教士远渡重洋, 经过印度来到了中国, 他不辞辛苦前来的初衷是希望把自己笃信的天主教传播到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然而, 当他踏上中国的土地之后, 眼前的现实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他简直是目瞪口呆, 他发现中国太伟大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 他甚至认为古希腊的大学者柏拉图所宣扬的“理想国” 在西方还真只是理想, 但是在中国已经被付诸实践了, 中国就是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 这个传教士就是大名鼎鼎的利玛窦。
在利玛窦的眼中,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理想国”, 之所以能如此繁荣、 之所以能如此井井有条, 最重要的秘诀就是文官治国。 而中国的文官制度之所以能维系, 科举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利玛窦发现,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不论出身、财产、 地位和名望, 惟一的条件是个人学识高低的选官制度, 这种公平公正的制度能把有才华的人选拔出来。 在利玛窦看来, 正是由于有科举制度的存在, 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
与眼中的中国完全不同的是, 利玛窦的祖国意大利正处于中世纪封建社会,在这片大地上,“贵族总是贵族, 平民总是平民”, 几乎没有任何合法的途径能让平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两相比较, 利玛窦发现中国政治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政治相比, 简直有天壤之别。
对于科举制度的评价之所以会如此大的差异, 我觉得就像我们看一幅油画,远看特别漂亮, 但是近看的话, 往往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太粗糙, 很不好看。 这也就是说, 中国人往往因为太了解、 太熟悉科举, 甚至可能是科举制度参加者, 他们可能会因为种种弊端而认为科举很不好。 那些远离科举制度的外国人, 对科举并不太熟悉, 他们往往看到科举的种种优点而认为科举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 可以说, 对科举的了解程度, 认识科举的视角, 以及评价者所处的时代等因素, 都可能会导致对科举的评价会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