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同等条件下的服务,我们总会选择那个服务态度好,且热情周到的。
今日陪父亲去看病,早就预约了父亲心心念念的那个专家的号,到了医院很顺利就拿到了号。
因为离约的时间段还早,我们也就没急着去,只是陪着父亲在诊室门口走廊上慢慢地等着。看着诊室里那么多等候的人,心想不知还要等多久呢?
谁知不多一会儿,就听到叫号,谁是6号?某某某到了没有?刚开始我们以为搞错了,因为不可能这么早呀。而且一诊室的人,那有那么快的。我们特意又到里面问了一遍,看病的医生热情地说:“对呀,就是这个名字。快进来,到了你们的号了。”
我们赶忙将父亲搀扶过来,医生一边看病历,一边问,“哪里不舒服,多久了,吃些什么葯,有什么感觉?”问得特别仔细,父亲一一作答。
接着又看了看以前的片子,一边让父亲去做一些常规检查。父亲说:“我现在这个状况,特别想住院住下来好好做一些检查。”医生仍然和和气气的说:“也行,那就住下来再做”。并没有强求和不高兴。
继续说:“住院床位可能很紧,今天不一定能住下来,我先帮你开住院证,你去看看,行不行。?”
父亲说:“好,但是我现在这个手这里又疼又麻,很难过,有什么办法能减轻点儿痛苦?”
医生说:“我帮你开一味药,你拿了药去注射室打一针,行不行?这样,如果住不上院,你这几天也会好一点儿。”
接下来开药,我们去拿药,打针,准备住院。整个过程,没有一点儿不耐烦。也许对这个医生来说,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例行门诊,但对于父亲的意义却不一样。父亲明显心情开朗了好多,好像疼痛已去了一半一样。
想起上回来这家医院,同样的科室,同样的专家看的病,而且上回的专家好像还高一个级别。
我们一早来,好不容易挂的号,等到快中午才看到,简单问了几句,只是让父亲去做各项检查,还让父亲去做核磁共振。
父亲说:“我半个月前刚做,能不能过段时间再做。”这位专家板着个脸说:“半个月前是半个月前,现在是现在。”然后就以病号太多为由,不再理睬我们。
爸爸从诊室里出来后,气得像个孩子一样,坐在诊室走廊里,说,“不看了,回家去。”
我心里明白做磁共振还要预约,今天不一定做得上,说不定还得下次来做。而且我们离得远特别的不方便。医生一点也不考虑我们的心情和难处。
我也知道父亲是赌气说这话,只好一边陪着父亲,一边劝父亲听医生的话继续看病。
今昔对比,我算是明白父亲为什么会即使捱两天疼痛,也要等今天才来看这个医生的门诊。
不管多高明的技术,如果少了人情味,少了人的温暖,它都是冷冰冰的,并不能给人带来帮助,甚至还会有伤害。
特别是做医生的,本来看病就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互动,不光有医生看病的技术,还有医生发自内心的对病人的关心,体贴和爱护,给病人本已受疾病折磨的心灵一些安慰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因为人总是在扛不过时,才会来找医生,医生就像病人心中的神一样,好像找到医生就能缓解甚至解决自己的病痛一样。这种精神上的关爱,有时比药物更有效果,更让人有勇气战胜病痛。
这不禁让我想到前几天刚看到的一句话,现在这个时代,其实并不缺少产品,同样的产品两个人代理,为什么到最后你会选择其中一个。那一定是你认可这个人身上的一些人格特点,它让你舒服,感觉更棒,服务更好。这是这个人带来的附加的价值。
是啊,这个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已经慢慢演变成躲在手机屏幕上的方块字和表情包。所以,面对面的人性的关怀和温暖显得那样弥足珍贵。
这世界,不管你做什么,有多牛,首先还是学会做个有温度的人,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也许这样你也会成为别人的一味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