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晚上看了《地久天长》,一部拿了柏林电影节奖项的文艺片,导演王小帅,时长将近3个小时,当时看完就已经凌晨了。怎么说呢?是部好片子,很中国,很现实,上一次看到这种反映中国特色人情社会的电影,是张艺谋的《我不是潘金莲》,这次又有人敢拍这个题材了。
没有背景音乐,台词少,经常是大段的沉默,运用镜头和演员肢体语言来表达一些画面之外的东西,这是文艺片的特点。这部电影的总体情绪就是压抑,讲了两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因为其中一个孩子意外去世,两家的关系从亲密到疏远最后又重逢的过程,中间经历了计划生育,改革开放,下岗,下海,出国潮,房地产热等等,这些标志性事件,我仿佛看到了父母他们经历的那个年代。
影片的叙事方式是不断地闪回,把故事切成碎片,一点一滴地还原真相,开始可能有点乱,分不清哪个是现在哪个是过去,好在时间够长,随着情节推进,故事慢慢就清晰了。两家的矛盾主要是刘星的死跟他的好朋友沈浩有关,而沈浩的母亲因执行计划生育工作,造成刘星的母亲失去儿子之后又无法再生育。两家的友情因此没法想过去那样维持,只能渐行渐远,“他们对我很客气,可找不着可说的话了”。
前半段展现他们友谊的地方音乐一再响起,是来自著名的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只可惜它预示着后面是个悲剧,友谊真的能够地久天长吗?年轻的时候,我们常说一辈子不分开,也许三年五年,你会觉得友情可以永恒,爱情可以永恒,可是当跨越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亲人真的能够一辈子平平安安走下去吗?谁也不知道。
比较心酸的情节一个是过年的时候,到处都是烟花炮竹,其他家庭团圆和睦,只有他们二人彼此沉默的坐着,电视也不开,窗帘拉着,假装听不见外面的鞭炮声,这个画面衬托出来的孤单更加戳心。
另一个情节是王源饰演的养子离开家时下跪的场景(看到王源出现在里面挺意外的,总觉得有点出戏)。他们一直把王源当作去世的儿子刘星来抚养,连取的名字都一样,可是成年后的星星有了自我认知,不想活在另一个身份的阴影下,开始叛逆反抗父亲,选择离家出走。他让我记住的一句台词是“对不起,我让你们嫌弃了”,虽然这种行为不太赞同,但是敢于抗争,敢于脱离人生枷锁的勇气,跟上一代隐忍的生活态度形成了对比,算是一种进步。
刘耀军夫妇经历了三次失去儿子,一次是计划生育还未出世的孩子,一次是亲生儿子的意外落水,一次是叛逆的养子刘星离家出走,还有丈夫出轨,妻子自杀这种狗血的剧情,面对这些他们无法抗争,甚至不能去抱怨任何人,里面妻子悲哀的对丈夫说“时间从此停止了,剩下的就是等着慢慢老去”。从头到尾,电影都没有控诉,没有歇斯底里,只是平静地一幕幕展示每个人的人生命运。这是一种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被迫的,无奈的,隐忍走过来的一生,算是我们很多父辈人生的写照。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人的视野越来越宽,你在十八九岁,不可能撞到,感受到这些事,人要经历时间的过程,才能体会。
马东说过一句话: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回答他说: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大概中国人骨子里就是有这种坚韧伟大的品质,人生漫长又短暂,有多少时候我们不能遂愿,一次次努力过,最后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依旧在坚持生活。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的大环境下,大多数人选择了“活着”,抗争的有吗?也许有吧,我们看不见了。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青年阅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