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了三年级《日有所诵》下卷第九单元的《星星》和古诗《赠花卿》。研讨问题:(1)《星星》这首诗如何链接生活来揭示主旨?(2)《赠花卿》怎样和《寄扬州韩绰判官》进行对比讲解?
一、关于《星星》的讨论
研讨问题:《星星》这首诗如何链接生活来揭示主旨?
老师们搜集了许多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这是一首想象力丰富的朦胧诗,诗人把夜空比作花园、把星星比作蜜蜂,运用看似不合常理的隐喻(星星本无声),表达合乎内心感应、通感意象的天籁之声,展现了诗人上接苍穹、下连大地的意识流,空灵而又纯朴,充满了原始自然的感染力.
伊迪特·伊蕾内·索德格朗,是芬兰著名的瑞典语女诗人。她是北欧文学史上最早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她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俄国未来主义的影响,这些可以在她的诗歌中找到证据。她一生只出版了四部诗集,31岁时死于肺结核和营养不良。她在世时没有获得读者和文学界的认可,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她的作品的文学价值。现在,伊迪特·索德格朗被认为是北欧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直到现在,她仍然影响着许多诗人,尤其是瑞典语歌词作者。
结合着赏析我认为这就是一首贴近于自然的诗篇。当夜幕降临时,我站在了台阶上倾听,看到了天空中的星星。我读懂了他们,他们也读懂了我。他们散落地面与我玩耍,我不希望被别人打扰,就想享受与星星在一起的时光。当童心与自然融合时就会有美妙的诗歌产生。
二、关于《赠花卿》的讨论
研讨问题:《赠花卿》怎样和《寄扬州韩绰判官》进行对比讲解?
这两首诗有哪些不同点呢?一个写成都,一个写扬州。一个是讽刺当时社会的终日乐声悠扬的场景,一个向往这样的生活(更多的是透出自己的无奈与伤感。)!《赠花卿》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赠花卿》导读设计
一、了解作者杜甫及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对于三年级孩子只要记住: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即可。
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二、熟读并了解诗意鉴赏古诗
整体赏析
这首绝句,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前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三、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赠花卿》这首古诗运用的双关的手法,通过描写锦州城里终日乐声悠扬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那些终日只知享乐,不顾国家的人的讽刺,劝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