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有儒、道、名、新儒家等各家所反对、所提倡的学说摘要,西方哲学传入中国时起初国人的反应,以及禅宗是如何将佛教思想与老庄哲学相融合以成为中国本土思想的过程等等。若感兴趣,可以把先生的这一本作为中国哲学入门读物。
印象较深的,有一处作者引用了王国维的文字,大意是讲王国维到了三十岁之后,放弃了哲学研究。他提及斯宾塞、冯特,称其是二流哲学家,所讲的不过是前人系统的产物。再研究下去,自己可能是成为一个很成功的哲学史家(此处笑喷)。当哲学史家不是自己的愿望。因而放弃。
笑完之后,仍深以为然。有时候,一些未言尽之话,一埋头,前人已说尽,俯拾皆是。倾谈之物,早已曾被反复咀嚼,会有些沮丧和茫然。
我们是社会的动物。有限的观点是相对的,换个角度就不同。
譬如书中举了一个《庄子》里的例子。砍伐木材制成桌子,从木材的角度看,是“毁”。从桌子的角度上,是“成”。有时我在面对事物或看文章时,会有意识地评判对错。
而哲学的魅力,大概就是因它能带领人无限接近于更高的观点吧。它不直接给人予答案,而是教人寻找答案。当找到答案时或许问题已不存在(你已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了)。
更高的观点,也就是放弃二元对立,站在圆心上,以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超越有限。
不是保持中立,中立里有认可和反对同时存在的意识。圆心是指完全放弃评判对错,不认可也不反对。庄子言,这已然是圣人级别。
哲学我读得不多,很少。但过程中能感觉到,它在挑战人原有的思维,是非常有意思的。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哲学是思想的思想。文学和历史实际上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除非它们是哲理向文学和对历史的本质思考,但这本身也说明了以上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