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碎片化阅读更可怕的是轻愉悦阅读。所谓轻愉悦阅读,就是永远在舒适区里阅读文字:话题是自己熟悉的,观点是赞同自己利益的,文字是优美又目了然的,有自己爱听的故事,故事里有自己想要的道理—励志啦,心平气和啦,友善啦······轻愉悦阅读就是永恒地复制自身,就是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偏见,就是用其他人(所谓名家)的文字,来证明自己平庸生命的绝不平庸。有90%以上的语文教师在说明书式阅读外,全部的阅读都是轻愉悦阅读。没有啃过一本经典,没有破解过一种理论,没有和思想者形成思想的交锋······一句话,没有用阅读打破自己、打痛自己,没有用阅读发现自己的平庸、无聊、虚度光阴、肤浅·····
存在如果不打破,见障如果日益巩固,生命其实就已经僵死,所谓死于二十七岁就是这个意思——从那时起,他的阅读就定型了,水平不再提升,难度不能提高,观点不再改变。他们看似在阅读,其实在重复。他们看似在寻找,其实是在想要听到能够安慰自己的话语。能够说出十年来最喜欢最重要的一本书么?阅读用了多少时间?阅读后自己有了多少改变?呵呵,爱心,教师尊严,教育秘诀,甚至于丹或者罗胖…阅读真的把你带到远方?带到高处?
远方与高处,首先就是痛楚,就是存在的破裂,就是窥见虚无······然后,你将可能启动能够让生命厚重、深邃、敏捷的阅读。
以上文字摘录自干干老师。
因为完全认同,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因为被戳中事实,所以又引发内心的震动。我明白自己不曾真正阅读过。有时候,拿起一本书,只是出于需要拿起一本书,而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有时候,拿起一本书,依然会不自觉的中断阅读而滑动手机——似乎手机随时可以成为我的世界,而书籍还远远未达到和手机同等重要的地步。如果要做一个选择,一周离开书籍和一周离开手机,你会犹豫吗?你会难以选择吗?书籍是否真的对我们已经到了不可缺少的地步?如果不是,恐怕是没有底气说自己是一个阅读者——尽管我们随时在进行所谓的阅读。
“轻愉悦阅读就是永恒地复制自身,就是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偏见,就是用其他人(所谓名家)的文字,来证明自己平庸生命的绝不平庸。”
现在,我确定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有益身心,让人成长。可能,有些阅读反而会带来盲目,带来更加深重的偏见,以及在平庸里自娱自乐。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阅读。阅读大概也分真假。
如果阅读没有引起我深度的思考,如果阅读没有引起我的痛楚,大概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如干老师所说,看似在阅读,其实在重复自己;看似在寻找,其实是在想要听到能够安慰自己的话语——以满足阅读的心理需要以及体验浅层阅读的浅层愉悦。
如果不曾在阅读中遭遇阻力、疑惑和艰难,大概可以判断阅读并未真正发生。“远方与高处,首先就是痛楚,就是存在的破裂,就是窥见虚无”。无他,选择一些有挑战的书,去体验读不懂的困窘,在浅薄、肤浅和迟钝的自我认知里或许会开启让生命“厚重、深邃、敏捷”真正的阅读吧。
附干国祥老师的《论轻愉悦阅读》一文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a951400889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