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综艺节目开始另辟蹊径,在众多的内容领域中,开始了小众细分。《中国新说唱》、《这就是街舞》、《国风美少年》、《乐队的夏天》……这些从前活在小众领域的林林总总,开始从地下钻出来,走向了大众。
在此之前,它们好像都还是一件隐秘而独特的小众爱好,而现在,大家俨然成了——谁的歌单里没有一首rap/乐队,都不敢大声说话。各大公众号标题都成了——一份迟到的小众清单/这10部冷门佳片值得你走进影院。“流行”好像开始成了这个世界上一件没意思的事儿。
我记的我上初中那会,看过一本杂志,上面写陈绮贞在出道很久之后的困扰,我印象特别深刻。那上面有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很多一开始喜欢陈绮贞的歌迷,是因为小众,当这份小众被大众所接受,他们觉得不行,你不够小众了,我得离开了。不是你不好,是你被太多人拥有。
我们这代人,喜欢标新立异,喜欢跟别人不一样,注重精神世界的饥饿与饱腹。既从众,渴望认可,又孤独,想要界限。
当这一个个小众领域从地下生长到了地上,在将至未至大众的一个风口时,都必定经过朋友圈的分享,跳进一个个收藏夹。而这些种种,可能是热爱、共情、从众、新奇或是其他,变成多巴胺的分泌物,在各大平台上聚众狂欢。有原本就在圈子里的OG翻白眼,吐槽“你们知道些啥”,也有新晋粉丝诉说心声“我可以”,当然,还有其乐融融的新旧探讨。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众与大众之间的墙,不知道在哪一刻,已然变薄了。大家的接受度变得富有弹性,好像人人都有反骨。我想要热闹,不妨碍我喜欢独处。我身处都市,可我的内心依然是个田园流浪者。
小众审美开始成为了一种释放出口,厌倦了数十年如一日的流水线套路,适时出现的新标签,正好成了能宣泄情绪的浪潮。生活的疲惫乏味和偶尔的挫败,是大多数年轻人思绪里的正经事。尖锐、叛逆、做自己、真性情的设定在乏善可陈的日常对比中,可想而知有多么诱人。
无从得知那些叫嚣的人群,是喜欢不同而不同,还是就是喜欢这不同。但数十万的“同类”熙熙攘攘赶来,可不能错过这一个个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