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们带孩子去北京音乐厅听音乐会。由于是第一次去那里,对环境、流程都不够熟悉,准备进场的时候已经离音乐会开始只剩不到十分钟了。我暗自算了一下音乐会要持续的时间,更坚定了必须去一趟洗手间的决定(女洗手间永远人满为患,不得不让我还得下定决心做这个决定。)
洗手间设在双号入场门的侧边,我们是单号,为了及时赶回入场,我一路小跑,打开洗手间的门一看不由愣了一下,果然不出所料,在我眼前的是长长的队伍,几乎每个妈妈都带着一个小朋友,在为之后一个多小时的演出做准备,因此相当于要等平时两倍的时间。门开开合合,人进进出出,我叹了一口气,排在了队伍的最末端。
忽然,我的肩膀被人排了一下,还没来得及回头,就听见有个较尖锐而刻薄的女声从我脑袋的后上方传来,“哎,你这人怎么不排队就插队呢”?我愣了一下,转头,看见一个三十来岁的妈妈带着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子,正怒目圆睁地瞪着我。
思索了几秒钟,才明白原来他们在门外等着,我以为队伍就排在了门里,没看到他们,所以造成了这场误会。
我解释,“刚才没看到您在外边,我以为队尾就在门里。”
她不再出声。
我站到她的身后,内心戏却仍在上演。刚才她那句先入为主的判断,就像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扣在了一个清白无辜的人身上。我承认自己的心还不够宽宏大量,内心还带着些许愤恨。突然我的余光落在了那个孩子身上,此刻他正透过母亲的胳膊诺诺地看向我,带着些许怯懦,些许探究,些许好奇。
我突然觉得非常赧然,不管大人之间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应该牵扯或影响孩子,何况是一件并不美好的事情呢。
于是我决定放下,不在意。
之后回想起来这件事,如果这位女士当时跟我是这么说的,“您好,队尾在后边”,即使是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话,估计结局会截然不同,羞愧满色、连连道歉的肯定是我无疑了。
我们老家有一句话叫“会说话能当钱使”。我觉得这里的“会说话“不只是会说好听的话,而是说到别人心坎里的话,让人觉得既舒服又温暖,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不会说话”的人大抵都离不开以下几个特点——说话带情绪、先入为主判定、对人不对事等。
曾经我有个特别会说话的同事,不论是领导同事还是婆婆老公,无一不被她“制服”地服服帖帖,但凡是和她接触过的人都觉得她聪明,情商高,会说话。有一次闲聊,她跟说起自己确实有总结出来的一套与爱人的“沟通秘笈”——少用反问句,多用祈使句。比如他回家晚了,我们会习惯地说,“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反问句自带情绪,会给人带来被侵犯和不尊重的感觉,而祈使句“下次能早点回来吗?”给人的感觉就恰恰相反,会传达出一种被需要的温暖。
总结一下,要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其实就是要把握一个底线——说话不带情绪,对事不对人。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自己的情绪有觉知,当自己有不良情绪时,千万要克制,不要让它随着我们的言语喷薄而出,造成“祸从口出”、“覆水难收”的惨烈局面。有时候宁可适时沉默,也比不假思索地快速回应要好得多。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的智者不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并非智者。他一直倡导人要清心恬淡,顺其自然,乐天知命,这样才能少些世事的纷扰和羁绊,多些生命的自在和如意。这些,既是我正在努力做,也希望自己能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