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之所以叫《论语》,是因为它是在孔子处去世之后,由孔子的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通过记录言语的方式,汇聚成册,集腋成裘,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2—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中的诸多方面,不仅谈到了做人、学习、教育,还谈到了为政、塑造君子的人格、治国与安邦等多方面问题。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造的儒家思想比作“精神食粮”。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
—3—
而在中国古代,就有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来读《论语》,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这个人就是赵普。赵普是大宋王朝的开国功臣,曾经跟随着赵匡胤一起发动了陈桥兵变,之后又辅助赵匡胤登基,还跟着赵匡胤一起南征北战 ,立功无数。宋太祖为了标表彰其功德,让他担任宰相之职,并且将大权也交到他的手上。但反对赵普的人认为他根本没有资格当宰相认为他不学无术,读的书也仅仅就只有一本《论语》而已。对此,宋太宗却不相信,在一次闲谈之中,宋太宗就问赵普此事真假。没想到赵普的回答和别人说的一样,“我这辈子仅仅就将《论语》从头到尾读熟、读透,之前以半本《论语》辅助太祖平天下,现在又用半本《论语》辅助陛下,让天下得到太平。”
—4—
而《论语》这本书,初读来甚是枯燥,满篇看来都是大道理。可慢慢细读,就会发现其中的真实与智慧来。就会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被奉为儒家的经典,就能明白孔子为什么被视为圣人。全文涉及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为人处事原则的建立、人格魅力的建立、如何自修其身等等,可谓囊括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
—5—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社会;四十岁能掌握各种知识;五十岁懂得了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对各种言论融会贯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越出礼的准则。”
—6—
宋·程颢、程颐评解:“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知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逾矩,则不勉而中矣。”
宋·朱熹评解:“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明·张居正解:“夫圣人生知安行,本无积累之渐,犹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然则希圣希天者,岂可少懈于日新之功哉!”
—7—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人生的经验是在不断地磨练当中累积而成的。
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做人做事,都需要不断地成长,不断地精进。
孔子从少年到老年,在思想上,没有一刻不在学习上,在行为上,也没有一时是不在学习的,所以所得的知识与经验是与时俱长,与年俱增的。
关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两句,还有一个说法亦是可取。
“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
人在少年时对自己想要的并不清楚,到了三十岁,对自己想要的东西 ,变得清楚了,变得确定了,但又时可能还会小小的怀疑一下自己,然而,到了四十岁,便不会再质疑自己的人生态度了!
人生茫茫,只能在众多道路中选择一条你要走的路,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