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书桌。
观看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毕飞宇》,使这个安静下午,没有白过。
生于1964年的毕飞宇,对我的阅读生涯来说,比较生疏。似乎很早就知道名字,但没有完整的读过,他任何一部作品。
最让人无语的是,好像零几年,一次,和同事闲聊中,她极力推崇毕飞宇,说写的特别好,而且,之后为证明她的正确,把一本《玉米》,在早会后给我,说你看一看,真的很好。
好,好吧。
那一段时间,我对外国名著,充满兴趣,《远大前程》,《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为之沉醉,甚至没读懂的《百年孤独》,等等。
工作之余,家务之后,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哪里顾得上,可读可不读的书呢。
所以,象征性地翻了几页,就放在了一旁。
错过,就是这样漫不经心。
直到近几年,在公众号上,断断续续,读过毕飞宇一些短篇幅作品,还有创作谈。
所以,观看记录片时,可以说,是纯纯的观众角色。
自小生活过的地方,随父母不断搬迁,小村子,小镇子,小县城,大都市,都待过。
看他昔日玩伴,同学,邻居,如今模样,好像他们代表旧时代,而毕飞宇,早已走在了时代前沿。
当然,毫无疑问,几十年文学创作生涯,他从没停止过学习,思考,书写。
昨日重现,感慨万千。
一步一个脚印,正是对毕飞宇写作之路的正确评价。
成长中,不断变换的生活场境,重新认识的人,习俗,方言,都是很好的养料,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同时成长起来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智。
二
原来,毕飞宇成名很早。中学时,喜欢写诗,高中毕业后,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加入大学诗社,一直在写。
到毕业,基本已断定,自己这辈子,要走写作这条路。
师范学院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写作没有停过。
27岁时,第一篇小说,发表在《花城》,当时那个高兴啊,一个人到学校操场,跑了多少圈,都不知道。
后来,一发不可收拾。
《玉米》,《平原》,《推拿》,《青衣》《地球上的王家庄》,《是谁在深夜说话》,《雨天的棉花糖》,仅中短篇小说就写了近百篇,还不算长篇。
其中《青衣》,被改编为电视剧,五部小说在法国出版。
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矛盾文学奖。2017年,法国文化部授予作家毕飞宇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等荣誉称号。
毫不夸张地说,毕飞宇,凭着他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拿奖拿到了手软。
目前,毕飞宇是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供职于《雨花》杂志社。
一个人,通过诚实努力,不断取得成绩,而且,永不满足,用一生,去实现理想和报负,去克服困难,去独自承受,真的很了不起。
中国之大,藏龙卧虎,能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
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出影响千万人的好作品,实属不易。
三
用临时抱佛脚,来形容我急匆匆的“补课”,很是恰当。
看完《文学的故乡——毕飞宇》后,我是大吃一惊,为我的孤陋寡闻,为我的坐井观天。
赶紧打开手机,在公众号上,一顿查找,还好,就找出一篇《生活边缘》,它出自《毕飞宇文集:轮子是圆的》,那真是愉快的阅读。感情细腻,语言独特,故事性很强,吸引人,对人物心理描写,场景取舍,真的不可模仿!
稍后,得好好读读其他作品。
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人,就是这么任性,随便一篇,就让人赞不绝口。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曾评价毕飞宇,说他有一颗少年心。
都是国内一流作家,他们对人,更加了解,一般不会走眼。
法国读者评价说,毕飞宇写的小说,诗意而敏感,通过身体感觉,有一种音乐感。
爱美,历来是人的天性。
好的作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可以跨域国际,种族,时间,带给人美的享受。
四
如今,五十六岁的毕飞宇,看起来气定神闲。
跟着纪录片导演,回访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在出生地扬家庄,得到的第一个木头玩具——陀螺。
十一岁时,第一次用了电灯。
对故乡的追寻,童年记忆里的人事,都为我们,唱响了一首回味的老歌。
毕飞宇说,任何时候,我都愿意把诗歌,放在文学类作品的巅峰。
我一直特有好奇心,是好奇心驱动,才热爱写作。并且,没有因年龄增长而减少。
这是对生活的认真,是一种创作活力,是对世界最真挚的爱。
审美能力,对一个人很重要。
毕飞宇认为,小说家一生,要做的两件事,是精神诉求,和美学呈现。
让我们和作家一起,在向好向美的路上,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