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申明的是,婚姻没有好坏之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福与否,并非取决于外人的眼光和自己的虚荣,而是婚姻带给每个人的真实感,或平淡或离奇或快乐或痛苦。这里用“好”“坏”的字眼,一是为了表述简单,而是为了方便做定义上的区分。
举两个最常见的例子,也许就在你我身边发生着。
婚姻A,男人女人始于初恋,一路披荆斩棘风风雨雨十多年,从青葱少年到气质中年,从一开始的相爱他们便有幸结合到了一起。在婚姻的历练过程中,有磕磕碰碰,吵架分手闹离婚,因为人随境变,在磨合的过程中,两人都在迅速成长成熟,三观多少会有不合。是一拍两散?还是共度难关?聪明的男人女人善于及时止损,将磨合中的矛盾及时开诚布公,只有夫妻关系的稳固才是家庭和谐的基础。于是俩人会为了共同的家庭目标甚至个人发展目标,不断调整自身的心态、处事的方法、感情的进退,只有双方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才有可能携手走得更远。
这样令人欣慰的婚姻多少发生在“别人家”,总是羡慕着“别人家”夫妻恩爱、父慈子孝,这是“别人家”用心经营的结果啊!同事小Z便有着一个令人羡慕的“好婚姻”,丈夫总是处处呵护,而小Z呢?经常犯迷糊仍由丈夫做主,自己兼顾了工作和家庭,同事们常对他们夸赞不已,小Z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家里边女人得做像女人,男人就该做像男人。字字珠玑,内涵深刻。
婚姻B,大多是七八十年代式的婚姻,从小经历过饥荒和动荡,对温饱生活十分珍惜,对爱情甚至婚姻纯粹抱着稳定这一目的去的,因此他们的结合往往在自身心智不健全、对爱情和婚姻一知半解、过分在意社会舆论的看法而产生的,常见于我们父辈们,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哪来什么爱情,无非是老来伴相互照应过过日子罢了。
武志红在《巨婴国》里分析过,从骨子里,我们都由衷希望别人满意。特别是自我未成形的人,他人是自己的镜子,一举一动是否有意义,都取决于镜子如何看他——这就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构成了强烈的制约。所以,往往他们的婚姻,大都基于求太平、保稳定,一旦家庭产生裂隙,不是想着如何完善自我、如何寻求感情根本上的问题,而是“劝和不劝分”“看在孩子的面上不能分开”等等做法,填补的是外界对这个家庭的种种偏见或歧视,以求表面的和平,而家庭内部的情感关系早已分崩离析。
这里就牵扯到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沉没成本,这就好比泼出去的水,无论未来发生什么,都没有办法再收回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在电影院挑选了一部十分难看的电影之后,那种感觉是非常煎熬的,让人恨不得马上离场。可是很多人并不会那么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花钱买的票,如果不强迫自己看完,那就亏本了呀!但是,这样的行为其实是相当愚蠢的。因为你为电影票所支付的钱早就已经付诸东流,是一种沉没成本。而勉强自己看完一部难看的电影,并不会让你赢回你支付电影票所花的钱,反而还会额外损失你宝贵的时间,还有你本来十分愉快的心情。如果你在电影放映的中途潇洒地离开去做其他的事情,你将会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所以说,在你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时,沉没成本应该被无情地忽略!
正如那些七八十年代的婚姻,只有他们真正专注于当下和未来的关系上,才有可能完善自己的婚姻,进而体验到更大的幸福,而不是用压抑来替代感受。
止损和沉没成本,原本就互为因果。
——围城之外看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