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人近期赋闲在家中,在这个最炎热的夏天里,也终于难得的有大段时间可以看书了。
基于对实际的工作应用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对需要的书籍类别进行细致的筛选,两个月内买了共计约45本书。
在前几天的晚上,和朋友聊天,谈起来使用读书的问题。
他说,现在用Kindle读书已经越来越方便,对于经常出差或者像我这种喜欢经常在不同地方办公的人,使用一个设备就可以把所有购买的书籍存储起来,轻便移动性更强,而且也是一种时代潮流和未来发展趋势。
身为一个数码产品达人,我并不反对他对此的看法以及观点,我也深知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以及大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及生活中的幸福感。
如果是在两个月之前我,一定是极为认同他所说的观点。可是,近两个月买了大量纸质书的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随着建立起了自己的阅读习惯,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除了Kindle我没有使用过,我使用过最早的电脑网页端(比如17K或者起点等),几乎下载使用过所有手机里或者平板(iPad和Surface)的电子读书app以及电子刊物app(如zaker或者flipboard),以及现在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读书。
当我们越来越没有时间坐在自己的电脑前,网页读书的方式就逐渐被其他新的使用电子产品的阅读习惯所代替。而在我所下载的读书app里,它们最终无一例外的被我删除请出手机。
因为以上所有产品的产品逻辑关系,给我的用户体验是一种不适应不舒服。这种不适应不舒服并不是意味着我只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去适应就可以改变的,而是这种使用手机app读书或者在电脑网页上的体验,它们与我们最为传统常见的读书习惯是相悖的。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我对以上所有使用电子产品的读书方式,都产生了一种自我意识上的抗拒与排斥。
我通过思考,分析出了二者本质的不同。
传统纸质书籍:
我们看传统书籍,通常是通过快速的翻看(不是翻阅)部分页数的内容,而确定自己是否对该书大致该兴趣。这是第一步;
在对该书进行翻看后,确定对该书有一定兴趣后,才将目光停留在随机的其中几页上的内容进行快速阅读,这是第二步;
如果该作者的内容令他们感兴趣,以及知识是否有营养或者有帮助,且文字表达的深度与他们的阅读能力刚好相匹配或者相差不大,他们才会确认该书是自己所喜欢的书,这是第三步;
最后一步,做决策是否购买将它带回家,进行专心的阅读。
电子读物:
手机电子读物app翻阅的方式,是一页连续一页的进行阅读(不管它是左右滑动,还是上下滑动),尽管很多产品经理也做了大量的优化,将各家的读书app的翻页速度以及界面做的越来越流畅,但它无法跳读(也许有人会提出来说,这是一份伪需求。但是这么多的用户里,一定是有用户存在这种需求的,尽管我们无法通过市场调研去获取一个相关数据,所以在这里它只能是一种假设)。但截止到今天,2018年的9月2日,它(们)依然无法像传统纸质的书籍一样,可以被人拿起来进行快速的浏览翻看(并且伴随着快速翻看书籍纸质的“哗哗”声音),以判断是否对其内容进行阅读。
由于手机上各种app的提醒声音以及社交软件的不断打扰,始终无法让人静下心去的用手机去看一篇文章,这就是当下使用手机阅读无法改变的一个状况。
因为阅读的媒介决定了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让人进行深层阅读的。
而Kindle,我对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全球巨大的市场中拥有庞大数量的用户,该产品拥有强大的设计团队以及产品团队,一旦有更好的想法,他们将从技术上完成更好的设计,解决各类用户的阅读习惯。
至少,它没有各类app不断提醒的声音干扰读者去阅读。
在产生购买决策的动作之前,让读者或者用户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通常而言,常见的免费试读方式有:
一、免费读前言&第一章/第二章,待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再由读者去决定是否下单购买(可能这是一种不太高级的诱导行为);
这种方法其实于一些书而言,可能未必行得通。比如我购买了一本《OKR方法》,通过阅读发现,该书(一共6章190页)的前3章,也就是110页之前,都是在讲一个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的创业故事(而且是模拟的),对于读者而言,可读性并不强。就拿这本书而言,如何通过试读的方式来让读者产生购买动机?我觉得非常难。
二、给与读者用户一定期限的VIP会员的使用时间(比如7天),由读者在全站内进行体验;
三、向读者用户开放1-2本电子书的阅读时间(比如15天),由读者在整本书内进行阅读。
这些方式,其实都代表了该app吸引用户的一种方式。
但大家似乎恰恰忘了一件事情:阅读的本质。
这些所谓的“科技”阅读方式让人变得思想麻木,冰冷没有稳度。
诺基亚曾经的Slogan是“科技以人为本”,如果一个科技无法让人真的像一个独立的人进行思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反人性”,那它可能存在的意义也不会太大,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阅读,不是为了社交的部分功能性(展示自我或者说炫耀),它并不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看起来是在读书的。
即使我们使用再炫酷再先进的智能手机,它也无法满足我们可能由于学习需要,而模拟出同时翻阅2-3本书籍的真实场景。
因为读(纸质)书这个事情,其实是有质感的,它是引发人类进步的一种思考动作。
当我们看到自己阅读并收藏了大量的书籍时,我们有一种真实的收获;
当我们面对我们在读书后的思考成果时,它是满足我们自我成就感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以我们行为的独特性存在差异的生活时,它是一种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于社会的方式。
对此,你不需要(无谓的人对你的)他人认同。
当有一天,我们用AI在虚拟的场景里(就像斯皮尔伯格导演执导的《头号玩家》一样)进行阅读的时候,或者我们使用体内植入芯片进行下载传收知识信息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无需阅读的行为就可以完成知识的积累时,我们都将逐渐放弃并失去思考的习惯,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不断更新,让我们的大脑变得越来越愚钝。
一年要读24-30本书的比尔·盖茨说:也许将来我会使用电子产品进行阅读,但是现在的我还是更倾向于看纸质的书。
其实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什么媒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它引发我们思考。
因为读书、思考、成长、蜕变,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