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时是没有边界的,可以任由人在天地间驰骋思想,纵横激昂。面对飞速催化膨胀的泡沫化资讯,作为信息化洪流里被程式化至机械零件般的小小尘埃,这份心无旁骛地思接千古之感,已罕见到弥足珍贵。所幸,这世界还有一个叫做图书馆的圣洁地方。
周末伴随温润春风,踏入砖红色为主调的大连图书馆。西岗区长白街7号,背负英雄纪念公园的烈士山,难得这座金融与商业堆砌起来的城市,有这等群山簇拥的静僻之地。层层阶梯通向正门,抛弃大连1899诞生不过一百一十几年的历史,厚重沧桑的底气真的谈不上,好在这等宁谧地域里,再浮躁的心灵也会换得个“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恬淡雅致。
行走于大连四通八达的街头一角,每次呼吸都裹挟着匆忙喧嚣。每一次心跳都回荡着汽笛的音响。大连将这座城市所特有的秩序感也融入进了图书馆中,一尘不染的偌大厅堂,时刻滚动着讲座信息的屏幕,以简约蓝色为主调的自助还书机,还有摆的极整齐,上面印着显眼国徽的每一年的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想来有着四万多平的图书馆里,科技的力量像一股潜流般涌动滋长。我不想把它简单定义为科技改变阅读,但如若没有大连这样一座商业发达的城市,也就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一座图书馆。物欲会抵消对于精神的渴求,但却又是由他们创造着文明的载体。
人们行色匆匆,却也从容安然,他们徘徊停驻,但都清楚该走向何方。捧着一摞书找到座位,满意坐下,静下心来,去嗅嗅久违的书香,思维同笔尖一样恣意飞行,书脊的红标如此耀眼,像极了一枚灵魂的勋章。
四层的馆里几乎座无虚席,但却依然寂静肃然。文字在这里又恢复了曾经的魔力,俘获人心般给躁动的细胞疗养的憩所。读与写,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高雅与平等,在这里慢慢复苏,古稀之年的老人戴着花镜,读得如此虔诚,旁边坐的是一位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一道一道地做着物理卷,竭尽全力地书写着人生。
长久以来,一直被这个叫做“图书馆”的地方深深折服。每个人踏进他的第一秒起,高雅和平和便成为永久适用的代名词,在这个中国人素质屡屡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的时代,当“中国式过马路”早已司空见惯的时候,图书馆里的国人却以绅士般的举止与其拉开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有时想,或许每个人步入图书馆,都会不约而同的谦恭和自尊,追问缘由,我更愿这样解释,那是书和知识的力量。那种东西是可以洗涤灵魂的。
欣然于这里的人影幢幢与座无虚席,而这副图景浮现于大连,似乎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在这座楼高得幼儿园孩子举起自己的小手,怎么也数不清层数的城市中,人们依然执拗而坚定的从浩如烟海的书架中抽出一本书,静静地坐下去,仰望星空,叩问心灵,只要思想着的他们一直这样有方向的行走着,这座城市就一定会生生不息。
值得追问下去的问题是,图书馆之于未来的大连,之于未来的中国,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是净土,是驿站,是绿地,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回答。但网络与信息把城市牵引,国人低着头半分钟就要刷一次微信、微博、QQ时,再排斥也不得不承认,信息与资讯已经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统领着一个时代。图书馆也在以数字化的机器向我们展现科技给予它的赠礼。此刻每一个步入图书馆的人,定然不会满足于用数字化的机器功利地搜索泡沫化的资讯,与每个人来说,图书馆已经有了另一层的意义,一种记忆的探寻。他们想在墨香与线装书里找回“青灯有味似儿时”的感觉,和那种久违的充实感。此刻图书馆早已不应是一个冰冷的沉默者,它理应幻化为一团火,以温暖照亮更多人的灵魂。的确“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早已是一个迂腐的神话,但那份平和,万不可弃如敝履。
绿地,驿站、净土都是图书馆,并不错。但在我心中,我更愿把它叫做天堂。请允许我以西班牙图书馆馆长的话作结—“如果这世间有天堂,天堂该是图书馆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