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里听过有关这本书的分享之后,买了一本,到手后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坚持看书的习惯被落下许久,看之前还怕自己虎头蛇尾。但打开,静下心来认真看时,很快便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
“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看到作者的这些话时,我瞬间想到了十天前发生的类似的事情。老徐因为长时间孩子奶奶的某些言语和行为而心里对她有一定看法,平时在烦躁时容易表现出来,说话上无论语气还是内容都比较直接,情绪也不好。这一天做晚饭时,奶奶说的话又让他心里别扭,情绪立马就上来了,虽然没有爆发,但我明显感觉到了,在跟他说话时,他也不愿意转换过来。后来因为一句他说奶奶的不太恰当的话,我说了他。因为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对她有意见,有不满,也可以有些话直接说出来,但不能太不注意说话方式,毕竟是老人。也许因为平时对他这种容易急的性子就不太满意,也许因为忙碌了一天回来之后还得面对家里这不和谐的氛围,更因为他的说话方式,因为他的不会管理自己情绪,我在说他时也明显表现出了烦躁,问他为什么不能忍一忍,为什么不能不那么说话。本来就非常生气的他,在听到我的话之后火气更大,态度非常不好,声音太高,我看到之后超级郁闷,非常直接地说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去想他的父母,为什么这么说话,这么急躁……
一场战争,就此爆发。结果,可想而知。他生气,我郁闷;我“劝导”,他气愤;我委屈,他愤怒……
在这件事情面前,我本意是好的,但选择的却是“道理,分析甚至指责”,结果不仅没有缓解气氛,反倒激怒了他,小闹变大吵。
书中告诉我,与他人产生共情,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如果我能耐心,认真听他诉说自己的感受,去认同他的内心,帮助他面对自己的感受,也许他会慢慢冷静下来,情绪慢慢平和,意识到其中的问题,而不是更加生气。
仔细想想,生活中的小问题,小矛盾,也都是没有去真正认同别人的感受,主观进行判断并下结论而造成的。
通过学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那么在以后和家人,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能够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让一切更加美好。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