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应志刚
4日中午,从三峰清凉禅寺出来,沿着一条隐在阔叶丛林的步道下山。
半山是一片农家乐,绕行不远忽闻一阵潺潺的流水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道峡谷。
峡谷内溪流轻缓淌过,枯黄的落叶在水面旋转、追逐,仿同一群嬉闹的孩童,搅了漫山的清静。
峡谷的一侧是山林,间或有吊脚楼立在溪畔。
深秋的天微微有些寒意,枫叶却还未转红,吊脚楼下的睡莲依旧绽放,一位俏皮的女子将身子探出竹楼,水中倒映着她的影子,那一池芳菲晕染了她的脸颊。
我身在峡谷的另一方,边上是茶园,竹扎的篱笆上挂满了藤曼,一两朵黄艳艳的花在风中招摇。
脚下有回廊,有小鱼儿在水中觅食,偶尔一道回旋一个雀跃,阳光打在鱼鳞上,点点金光闪耀眼帘。
溪水漫过垫脚石,蜿蜒奔向远方的丛林。雨后的阳光慵懒腼腆,渐显出秋色的枝叶,摇曳在水面,彷佛一位即将出嫁的少女,望着镜中满怀春事的自己,羞涩地施着粉黛。
这山水如此之妙,当可下酒。林间自无酒肆,否则即便清贫如我也要放浪形骸,一声大喝: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夫人在旁娇嗔:你真真是痴了!
又听一旁友人道,“我怎么感觉这地方这般熟悉呢?”
众人搜肠刮肚,最后齐齐拍掌大笑,“这不就是九寨沟嘛!”
正兀自欢喜,却听有人轻呼,“快看,那边有个和尚,样子好萌哦!”
抬眼望去,见一位青年僧人端坐岩石之上,手捧一书看得津津有味。
纵是边上莺莺燕燕娇俏女子经过,纵是俗人凡心看作稀奇,纵是相机镜头机关枪一般扫摄,僧人仍自岿然不动。
有人问,这和尚被这么多人打扰,心神能定吗?他究竟还能否安心看书,或者现在心里已起波澜?
俗人忍不住拿自己去观照这僧人,架不住问,“不会在装逼吧?”
我劝众人不可妄言。
何为出家人?出离烦恼之人!你这般看他,实则是你自己的内心起了波澜,你将自己的情绪强按到他的身上,烦恼的是你,他却未必烦恼。
于是有人反驳,既然是和尚,不在庙里念经看书,为什么偏偏到这游人不绝的景区来,这么喧闹的环境是看书的地方吗?
我说,这是位菩萨!
众人大笑,笑我痴言妄语,“刚从庙里出来,魔障了!”
我说这绝非妄言。菩萨乃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凡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修行之人,都是发普度众生广大愿心之人,所以既要出世又要入世。
众人不解,我又解释,这位年轻僧人在这熙攘人群中淡守安然,就是告诉世人要放下,抛开一切烦恼,不受外界的干扰,做自己该做的事。
我说他就是菩萨,何以故?
如果我们看到这位僧人的行为,心里受到了感悟,觉得自己也要像他这样出离一切烦恼,用心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你便已经被他度化了。
这不是菩萨又是什么?
从大的方面讲,我们人人以自身的修行去做众生的榜样,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和谐。
比如在家里,如果我们自己有良好的行为,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孩子看在眼里默默受到感化,将来就会行孝道、不会大手大脚。
再比如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少计较个人得失,把工作看作一种有缘的快乐事,并将这种快乐传递给同事。
如果人人都爱岗敬业,哪来的时间家长里短、是非口角?
实际上,你这样做已经是在修行了,如果你的修行感化了别人,那你自身就已经是菩萨了。
阿弥托佛么么哒,有时候,修佛就是这么萌。